
深圳公廁何以成為城市人文名片
廖昌藝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被問及離開深圳後最想念什麽,許多外國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廁所。深圳廁所憑借「高級」體驗給國際友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份「高級」,並非奢華裝修,而是體現在免費廁紙、潔凈環境、智能設計等等對城市居民微小但暖心的關懷。一個城市真正的吸引力也往往就藏在這些解決民生痛點、提升日常幸福感的「小事」之中,對外宣傳理應如此落點於真正體現人文關懷的細節中。
人文關懷的具象化,源於系統性服務創新。深圳公廁的「高級感」並非偶然,而是將痛點轉化為亮點的系統性工程。深圳創新推廣「第三衞生間」,配置坐便器、嬰兒護理台及緊急呼叫按鈕,解決「母親帶男童如廁」的尷尬。目前,深圳「第三衞生間」覆蓋率已達34%,為異性親子照護、殘障人士提供方便空間。而位於小南山公園的「潮汐公廁」則通過人流監測感應器實時反饋男女衞生間擁擠數據,配備可移動隔板動態調整男女廁位比例,縮短不同性別廁所排隊時間。羅湖區智慧公廁接入「雲大腦」,82套智能組件實時監測氨氣、溫濕度等11項參數,自動調節新風系統;微信小程序提供廁位導航與評價功能,一周內即累積26800條用戶反饋,反向優化服務。城市治理的溫度就體現於將「不便」轉化為「不煩」的精準響應,免費廁紙消除「忘紙恐慌」、母嬰室解決哺乳尷尬、寵物廁所等人文細節的疊加,適配友好城市定位。
當城市將資源傾注於「被忽略的剛需」,會收穫超越文化、地域的認同。青島地鐵工作人員為輪椅乘客擺放踏板的「最美彎腰」畫面出圈,背後是全域無障礙路線銜接、愛心預約服務等體系化支持,讓特殊群體獲得「隨時被接住」的安全感。濟南體育教師張宗偉為消防車疏通生命通道,到「共享廚房」3元提供病患家屬熱餐,市民善舉經政府孵化形成「泉城義工」等500人誌願網絡,使「濟南人好」成為城市金名片;首爾為消除女性如廁被偷拍的恐懼,市政府動員8157名巡廁員每日檢測25540處公廁,並改造3803處民營廁所性別分區。這些案例印證城市品牌競爭力——城市真正的吸引力不在於地標高度,而在於對社會痛點的洞察和對邊緣群體困難的共情。
在城市宣傳日益同質化的今天,決定城市魅力與口碑的,往往是那些觸及個體細微體驗、解決最具體困境的「最後一米」服務。被精心關照的「剛需」和「痛點」構成城市人文關懷的體現。將「不便」視為創新的起點,將單點的善舉固化為可持續的制度,讓需要幫助的人在無助時刻能被及時「接住」。這種以解決民生痛點為導向、以提升日常幸福感為目標的精細化治理,能瞬間消弭陌生感,建立歸屬感。城市品牌的塑造,在於標榜「最高」、「最大」,在於讓每一個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關照的實感。
城市從來不缺高樓大廈的鋼筋鐵骨,缺的是俯身傾聽民生需求的柔軟姿態。願更多城市以深圳為鏡,將「民生痛點」作為「城市考卷」,用精細化治理書寫有溫度的答案,讓每一個生活其中、途經此地的人,都能在細微之處觸摸到城市跳動的人文脈搏,讓人文關懷成為鐫刻在城市基因裏、閃耀於歲月長河中的璀璨光芒。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