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成的是作業 消解的是思考
易曉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從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入高校課堂,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完成作業、撰寫論文的「智能搭檔」,「一鍵生成作業」「一鍵生成論文」也蔚然成風。這看似便捷高效,實則模糊了學生思維與複製的界限,也不禁引發公眾的憂慮:AI究竟是助力學習的「外掛」,還是摧毀思考能力的「毒藥」?
AI大模型進入高校,本應成為學生認知升級、思維拓展的助推器,但在實踐中,它變成了代替學生寫作與表達的「自動操作工」,遮蔽了原本學生思考的過程。使用AI工具,只需輸入幾個指令,大學生即可在幾分鐘內生成一份看似格式規範、內容完整的論文作業。當作業淪為技術複製的產物時,學生的學習縮減成「複製-粘貼-提交」的流水線過程,思維訓練與知識內化的過程也隨之缺席。然而,這與教育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作業真正的價值從來都不是交出去一份「像樣的文件」,而是在於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獨立思考與知識轉化。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真正需要的,同樣不是利用AI生成作業的學生,而是對問題反覆思考、認真推理並不斷創新的學生,這才是教育真正價值的體現。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應當全盤否定AI工具存在的價值。恰恰相反,若能正確使用,AI工具能夠極大地輔助學生的學習與思考過程,為知識獲取和思維訓練打開新的路徑。例如,在複雜的數學問題求解中,AI能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演算步驟和邏輯推導流程,幫助學生釐清解題思路;在文學作品的分析中,AI也能提供多維度、深層次的文本分析,助力學生更好地解讀原文。這些功能,無疑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更為學生提供了超越傳統課堂的認知支持。因此,AI真正的價值,在於輔助學生理解、拓展思路,而非代替判斷。
與其擔心AI工具本身,不如反思學生對它的使用方式。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種把AI當「捷徑」而非「工具」的心態,惟有轉變這種思維,AI才能從「替代學習」的陷阱中走出,真正成為促進學習的助推器。這一轉變,離不開教育體制的積極回應。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場景中,人機協同將成為常態,而如何科學界定AI的合理使用邊界,守住學術誠信的底線,重新定義「有效學習」的標準,已然成為高校管理者亟需面對的全新課題。高校應當盡快出台明確規範,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生成式AI工具,釐清技術輔助與學術創作之間的界限,培養既有技術素養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學生。惟有制度與觀念同步更新、師生共同推進治理,AI才能真正嵌入高校教育的良性循環,釋放出它應有的價值。
歸根結底,AI應如望遠鏡,幫助學生看得更遠,而不是成為代替他們思考的雙眼。「AI進高校」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能夠駕馭技術的學生,而不是放任大學生搭乘「文本生成」的便車,用複製粘貼取代深度思考。只有當學生學會在AI使用中保持主體意識,在AI依賴中保持批判能力,AI大模型才能真正成為高校教育的助力者。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