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總有一種美靜靜綻放

文/王妮娜

大嶼山梅村的蓮池寺大概是本港最低調的寺廟之一吧。它沒有官方網站,沒有大型活動,甚至連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它的影像和文字都甚少。可是,蓮池寺明明和大名鼎鼎的寶蓮禪寺相距不遠,都是昂坪最早成立的寺廟之一,若以寺廟名稱設立時間計算,甚至比後者(前身為大茅蓬,直至1924年正式命名為寶蓮禪寺)建立時間早三年。

不過,寶蓮寺有天壇大佛。這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於1981年開始籌建。無論是在鳳凰徑徒步還是搭車來到昂坪,一定會看到大佛像。它聳立在青山翠林之上,遠觀如騰雲駕霧。而蓮池寺能被看見的只有一座座落在台階之上的寺廟,寺廟之下確有蓮池,即便在夏季盛開的蓮花並不多。不似寶蓮寺蓮花之盛,可以舉辦荷花展,吸引八方客來觀賞,如此寶蓮寺名聲更是大噪。

筆者卻因機緣巧合,為避開炎炎烈日,沿着樹蔭群走到了蓮池寺。大概因為鮮有人來訪,寺廟的玻璃推拉門依然關着。繞到側面有一入口擺了兩雙布鞋,探頭進去望一望,兩位比丘尼在大殿靠牆而坐,悄無聲息。此時只有風拂過,大殿經幡輕輕擺動的摩挲之音。沒有人注意在門外等待被發現的筆者,不知道是否可以進入,不得已只好繞到大殿前,自行開門,終於聲音被聽到,比丘尼示意提示脫鞋進入。

如來佛高高端坐在殿的中央。殿中整齊擺放了數十個打坐的布墊。布施箱用英文寫着:「每一步都帶來療癒(every step brings healing)。」陽光照進大殿,穿過叢林翩然穿堂而過,所到處經幡搖曳。筆者尋得一處角落,閉上眼睛靜修,耳邊只聽得風聲,以及正在準備齋飯的廚房傳來鍋碗瓢盆碰撞聲。期間,有比丘尼點香,以極輕的腳步穿過大殿,祈拜後離去。靜坐三十分鐘、雙腿已麻木,筆者俯身放鬆之際,有風就在腹部和地面縫隙間掠過,就像大自然的竊竊私語。大殿前方是綠色草坪,有一株參天大樹懸掛青銅鐘,樹下供人休憩,活脫脫一處世外桃源。

佛門是清淨之地。但佛門香火旺不旺卻常常用來形容一座寺廟是否受俗世歡迎。為了香火佛門亦需要作品牌推廣,這些年有不少寺廟僱用高學歷人士轉職從事這項工作。谷香火的途徑如同公司的公共關係和市場部,包括出版書籍、開設網站、舉辦活動、講座等。最近李嘉誠資助的慈山寺就出版了一本書《光中回首》。從各大傳媒報道的文本分析,應該走了新聞發布程式。慈山寺亦有一座大佛,可謂大埔的標誌性建築。如果從香火旺不旺的角度評論,慈山寺的香火可算得上是香港最旺的寺廟。不僅參觀名額有限供應、遊客需預約,且常年舉辦各種法會,吸引公眾和信徒捐贈。

筆者常常光顧慈山寺,但自從去了蓮池寺,心以為,這種靜靜綻放的美更體現佛教要旨。雖然肉眼可見蓮池寺香火並不旺——筆者坐到十二點,大殿依舊只有孤家寡人。但是這種靜靜綻放的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可成為流量之王。最近越來越多的微信用戶發現,朋友圈變得沉默了。商家也發現,社交媒體種草、以各種價格優惠鼓勵顧客在第三方平台點讚的策略,拉不動實際消費。

在這個所有人都擁有傳播工具的時代,希望被看見的欲望和幻覺如洪流,將個體捲入無休無止的社交媒體發布。但高冷風——靜靜地存在等着被發現,也是不錯的傳播策略。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跨越創新擴散瓶頸擁抱AI

生活中的傳播學|AI加劇香港傳媒分化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總有一種美靜靜綻放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