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跨越創新擴散瓶頸擁抱AI

文/王妮娜

曾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聽到某知名社會科學學者宣布他將以餘生的研究實踐抵抗人工智能「入侵」。他說,「如果我用了AI不就徹底否定了過去幾十年我的研究和信仰嗎?」而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人工智能進入物理世界將給科學研究帶來質的改變——這種質的改變將催生新的產業革命。

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裏,有鼓勵對技術創新孜孜不倦的追尋,亦當有允許抵制存在的氣度。事實上,新技術誕生往往伴隨質疑。在大規模運用前,它需要努力掙脫重重枷鎖;新技術革命就是這樣在懷疑中成長,讓很多人在遲疑中錯過。如果你不想錯過,最有效的途徑是主動擁抱它。就像人類訓練人工智能那樣,通過主動更新自己原有認知數據和模型,跨越創新擴散漫長的初期,成為擁抱技術革命的那一位。

美國學者埃弗裏特·羅傑斯1962年提出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研究認為,創新擴散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創新本身的特性、溝通渠道、時間以及社會體系;創新擴散的過程通常呈現S曲線,初期緩慢,達到臨界數量後加速,接近飽和時又減緩。自然科學研究和產業界早已在人工智能的運用中嘗到神秘的甜頭。著名的新材料科學家張錦昨日在香港城市大學分享對人工智能的感受,他認為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科學研究的範式。就材料科學的產業化而言,隨着人工智能進入物理世界,智能體將突破數字世界的限制進入實體空間與環境互動,端到端的研究能力大幅提高,直接促進產業革命。

張錦展示了他的團隊如何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大大提高研究效能和精準度。在融合複雜化學、物理的材料學研究領域,張錦討論人工智能對科學研究的重大變革時,略過了複雜的計算和模型推演,直接展示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這讓筆者作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輕鬆跨越學科鴻溝,更深刻理解了人工智能給社會和產業正在和將要帶來的變革。以往社會科學領域可能更多關注人工智能在第一階段的運用驚喜,比如,利用機器學習從實例、資訊和資料中尋找規律並預測輸出;英語與漢語互譯、圖像與文字的雙向生成,影片內容自動智能創作等等。然而,給人類帶來更大震撼的是人工智能邁入物理世界與現實環境互動。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科學家們正在研製標準化的人工智能代理模塊,最終實現根據不同的科學任務來組合模塊搭建智能平台。

在科學家展示的未來實驗室裏,已經不需要學生做實驗了。這無論對於學科設置還是就業都是一個重要信號。在可以看見的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大幅提升整個世界的生產力。作為個體的人類,如何讓自己和知識找到應用場景?除了擁抱人工智能,筆者看不到第二條路徑。

相關閱讀:

生活中的傳播學|AI加劇香港傳媒分化

生活中的傳播學|AI賦能新聞業需吸金搶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生活中的傳播學|跨越創新擴散瓶頸擁抱AI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