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園地|《演藝+文旅:青年精神追求撬動文旅新增長》——吳倩

演藝+文旅:青年精神追求撬動文旅新增長

吳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今年暑假,五月天北京鳥巢演唱會連開12場後加場,易烊千璽北京站演唱會大麥網「想看」人數突破209萬,演出市場格外火爆。大家都說「演唱會是年輕人的精神醫生」,而在許多人心中,它更像一個巨大的「烏托邦」。從票務平台的秒罄數據到演出現場的座無虛席,青年群體對演唱會的追捧,既折射出青年群體的悅己需求,也為城市文旅發展注入新動能。

為何大家如此熱衷於看演唱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演唱會為年輕人提供了釋放壓力、情緒宣洩的出口。學業壓力、職場競爭、社交焦慮,構成了當代青年的日常生存圖譜。而演唱會提供的,正是一次短暫卻徹底的「鬆綁」。搶票時的心跳加速,搶票成功的激動,再到準備觀看的滿心期待,現場跟着旋律吶喊時的淋漓盡致,散場後翻看相冊的餘味悠長,這些都給高壓的生活帶來了盼頭。此外,越來越多青年願意為演唱會買單,也與其消費觀念轉變有關,他們願意為情緒價值和儀式化體驗買單。演唱會上的沉浸式狂歡,近距離觀看偶像,能夠為青年提供強烈的情緒價值,暫時逃離現實的壓力和束縛。

演唱會同樣重構了青年社交的形態。數位時代的社交方式雖日趨便捷,卻也常陷入「線上熱鬧、線下疏離」的困境。而演唱會現場,基於共同的音樂喜好形成的社交場景,具有更強的真實感與凝聚力。在共同的歌聲裏,個體的孤獨感被消解,代際的情感密碼得以傳遞,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和情感共鳴。散場後,更是有歌迷一起在地鐵裏歌唱。這種社交突破了地域、職業的界限,以文化認同為紐帶,形成更具黏性的社群關係,成為青年拓展社會聯結的重要途徑。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青年對演唱會的熱情正轉化為驅動城市發展的經濟動能。「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 已成為普遍現象,由此產生的消費聯動效應顯著。演唱會不僅能帶來門票收入,還會帶動當地住宿、餐飲、交通、購物等衍生消費。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今年4月發布的資料顯示,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仍保持在60%以上;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忙碌的工作之餘,周末去聽一場演唱會,已成為青年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

一場演唱會火了一座城,演唱會點燃文旅消費熱潮。演藝+文旅模式正成為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而這股熱潮的背後離不開當地相關部門的精心策劃。舉辦演唱會、音樂節等活動,可以提高城市曝光度和知名度,以演唱會為契機,展示城市形象。如何讓歌迷做到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是有關部門需要思考和下工夫的地方。最近舉辦的贛州站鄧紫棋演唱會,贛州文旅玩轉票根經濟,試圖延長觀眾停留時間,觀眾可憑演唱會門票免費暢玩贛州市所有國有景區,還可以享受到住宿等優惠。此外,贛州文旅也是在細節處下足工夫,現場提供免費水,調配400輛免費接駁車保障出行順暢,還聯動全城文旅資源打造鄧紫棋「痛城」。一系列舉措試圖將短期的演出流量轉化為長期的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旅吸引力。這種城市與青年之間的良性互動,既滿足了青年群體的精神需求,也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增長點。

青年對演唱會的熱衷,本質上是對高品質精神生活的追求。演唱會或許能夠讓青年在短暫的狂歡裏積蓄力量,然後重拾前行的勇氣。如今,演唱會已超越單純的娛樂性演出,逐漸被賦予情緒治癒、社交聯結、文旅帶動等多重內涵。當青年的文化熱情與城市的發展需求形成共振,不僅能豐富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的內生動力。

相關閱讀:

學生園地|《天價Labubu背後:理性消費亟待回歸》——陳珂璟

學生園地|《AI生成的是作業 消解的是思考》——易曉玲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學生園地|《演藝+文旅:青年精神追求撬動文旅新增長》——吳倩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