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居民跨境醫療需求逐步增強。受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香港大學研究團隊開展香港居民跨境使用內地醫療服務及跨境流動的調查研究,並為長短期政策制定提供建議。
研究於2022年5月至2025年5月期間在香港、深圳和廣州進行,包括對3500名香港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與140位香港居民深度訪談,以及與多位醫療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交流。
調查顯示,近年來使用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人數逐步增加,對其品質表示滿意的受訪者比例由使用前的55%,提升至使用後的73%。其中,香港居民在內地多使用急診、內科、骨科、眼科等在香港公立醫療輪候時間長或口腔科、中醫科等私立醫療收費較內地貴的醫療服務。而在內地逗留的時間較長、能熟練使用普通話、生病後通常會及時就醫、經常使用內地的傳統主流媒體、在內地親朋多、家庭月收入較低的香港居民,更可能使用內地醫療。
不過,跨境醫療仍面臨諸多障礙。資訊壁壘首當其衝,香港居民對內地醫院類型、醫保體系、醫療收費等了解有限,由此產生抗拒與擔憂。未使用過內地醫療的居民主要擔心對就醫流程和費用不熟悉,及找不到合適醫生;使用過的居民則最憂慮費用問題,問卷調查顯示,僅8%受訪者購買內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購買了內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值得關注的是,提升跨境醫療服務能顯著推動香港居民跨境流動,尤其是跨境養老。研究顯示,受訪者的跨境醫療滿意度每提升一級,其跨境養老意願便提升12%。同時,跨境醫療能顯著提升長期服用藥物或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人群的健康福祉。
政策建議
研究團隊強調,應分階段解決更多跨境醫療的障礙。
短期政策重點:
- 建設跨境就醫資訊平台,幫助香港居民熟悉內地醫療體系。港大團隊正開發的「健康灣區」資訊平台,計劃於今年10月1日上線,居民現可通過預約登記體驗。
- 通過多種方式減少香港居民對內地就醫費用的擔憂,如鼓勵香港居民參與內地醫保等。
- 促進兩地醫療部門合作,充分利用內地有餘力的醫療資源。
- 面向不同人群,發展多元化的跨境醫療服務模式。
- 面向城市差異,發展差異化跨境醫療服務。
長期政策框架:
- 統籌協調跨境醫療與香港公立、私立醫療的分工合作,補足香港公立醫療的短板。
- 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要素的雙向流動,共建國際醫療服務(醫療旅遊)中心。
- 推動跨境醫療與養老、居住、旅遊等深度融合,提升大灣區的社會基礎設施水準。
- 制定專項政策框架,多方面為跨境醫療提供系統性保障。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