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物管業:外勞年輕化服務好 行業人手仍空缺

【點新聞報道】政府自2023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以來,物業管理行業成為受惠領域。面臨本港老齡化加劇及本地招聘困難,業界普遍反映外勞有效緩解人手短缺問題,且人員年輕化、服務水平佳,呼籲政府加快審批流程。

泓建物業管理總經理王曉君回憶,從2020年開始,保安業界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尤其夜間崗位長期空缺。公司曾在本地展開為期六周的招聘,「貼海報都試過」,但僅招到兼職員工,而兼職人員「工作時間不固定,且人工成本較高」。

自2025年起,王曉君所在的公司分兩批引入8名外勞保安,佔團隊三成,仍有4人空缺。王曉君表示會控制外勞人數,「不希望逾越2:1的規定」(即本地員工與外來勞工的比例不可低於2:1)。她表示,不存在為聘請外勞而開除本地員工的情況,即便現在已聘請8名外勞保安,「若有本地員工來應聘,仍會對本地人進行面試。」

王曉君表示會控制外勞人數,「不希望逾越2:1的規定」。(點新聞記者Sunny攝)

王曉君強調,外勞薪資與本地員工相近,加上住宿開支後,成本甚至更高,但好在從流動性上來講,比兼職更穩定。她又指,外勞招聘集中在廣東省,語言文化適應較快,且年齡集中在30歲左右,「內地年輕人願意做保安,香港後生仔卻少人問津」。不過,需額外培訓適應本地的處事方式,例如應對住戶投訴或加強安全意識。

海韻花園業主立案法團主席黃文超對外勞保安人員的表現給予較高評價,形容「進取、勤力」,亦會主動協助長者,與過去兼職員工「夜班睡覺、缺乏歸屬感」形成對比。但他提醒,外勞人員對香港法律的理解可能不足,需加強培訓。

黃文超對外勞保安人員的表現給予較高評價。(點新聞記者Sunny攝)

29歲的外勞保安陳志遠原為江門特警,通過退役軍人平台來港工作。對於文化融合問題,外勞保安陳志遠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雖然初來乍到時遇到了一些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同一句廣東話,兩地理解不同」,但通過多學、多做、多問的態度,他已經逐漸適應了香港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感謝本地同事的耐心和關心。公司為其安排的宿舍設於深圳市福田區,每日通勤3小時。

對於文化融合問題,外勞保安陳志遠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點新聞記者Sunny攝)

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潘建良形容輸入外勞是「及時雨」。他澄清,外勞未搶佔本地飯碗,因「即使全數聘用外勞,也仍有空缺」。他總結,對於非技術性崗位,外勞員工普遍呈現服務素質高的特點,主要原因是他們比較年輕。目前聘請的清潔或保安崗位員工年紀大概在30 - 40歲之間。

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潘建良形容輸入外勞是「及時雨」。(點新聞記者Sunny攝)

當記者詢問是否依據政府擬定的工資中位數進行外勞人員招聘時,潘建良表示工資中位數是一個參考,例如私人物業保安每月2萬港元人工,公屋保安每月1萬港元,那麼工資中位數就是1.5萬。但實際招聘時,會根據具體所在區域的保安崗位來擬定工資,不一定按照中位數來執行招聘。他認為,外勞員工的工資加上住宿補貼後,與本地員工相若。

展望未來,業界期望政府縮短外勞審批時間。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視頻攝製:Sunny、韓秭一)

相關閱讀:

傳僱主為「慳錢」解僱本地員工聘外勞 張宇人:二者成本相若

施政報告諮詢|勞聯倡立法保障平台工作者 籲考慮本地失業率延緩外勞輸入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物管業:外勞年輕化服務好 行業人手仍空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