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勞聯)今日(22日)公布上周五於施政報告諮詢會上向行政長官提交的建議,涵蓋人力政策、勞工權益、支援弱勢、交通等多項範疇,提出合共42項具體政策倡議。

政府正研究及預計今年內將提出進一步改善平台工作者權益的方案。對此,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建議參考新加坡近年訂立《平台工人法案》(Platform Workers Act)的模式,立法為平台工作者提供法定工傷及退休保障,以及與平台協商渠道。
林振昇指出,本港可立法為平台工作者設立在僱員和自僱以外的第三種身份,涵蓋平台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常見平台工作職業,並規定平台公司須為旗下平台工作者繳納強積金供款、購買與僱員勞工保險保障一致的特定工傷保險,同時建立由勞資官三方組成的協商平台,就各種勞資問題、工作者權益及法例規管等事宜進行商討。

在政府輸入外勞問題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已批出超過67,350個輸入外勞名額,其中飲食業批出達2.8萬名。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周小松指出,接到不少基層工友反映,在擴大輸入外勞後遇到工時減少和工資受壓的情況,甚至懷疑被外勞取代而遭解僱,而相關情況在餐飲業尤為嚴重。
周小松認為政府應調整「優化計劃」,並給出幾點建議,包括恢復執行26個職位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外勞的規定,設立輸入外勞暫緩機制,充分考慮失業率、空缺率和薪金中位數等數據;更改輸入外勞的人手比例規定,須按相同職務的本地僱員人數計算;輸入外勞的僱主須定期申報本地僱員人數變化,以便勞工處巡查和監察;除行政處分外,設立罰款機制處理惡意違規者,以及公布違規者黑名單;檢視和優化「常見職位每月工資中位數」的統計方法,確保薪金水平與更貼近市價。
另外,勞聯還對2025年施政報告給出其他建議,包括破欠基金保障擴展至強積金僱主供款,延續或恒常化「工傷復康先導計劃」,立法強制呈報高風險小型工程,訂立5天法定有薪照顧者假期,加強就業服務和再培訓並將持續進修基金增至3萬元,研究立法禁止年齡歧視,增加「幼兒中心家長津貼」至每月1,500港元,加快增設公共充電器等。
(點新聞記者陳子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