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疫情拉警報!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法一文睇

【點新聞報道】世界衞生組織近日發出警告,指基孔肯雅熱疫情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爆發,呼籲各國立即採取防控措施。點新聞此前亦曾報道廣東佛山及順德出現確診病例。究竟什麼是基孔肯雅熱?其傳播途徑為何?感染後會出現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有效預防?點新聞為你整理最新防疫資訊,助你守護健康。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起,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已在110多個國家被發現,當中包括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印度洋及太平洋群島等地。

可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點新聞資料圖)

「基孔肯雅熱」症狀解析:高燒關節痛或持續數年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基孔肯雅」是源自非洲馬孔德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變得扭曲」,描述患者關節疼痛彎着腰的模樣。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並多數與其他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在偶爾的情況下, 基孔肯雅熱病毒可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的嚴重併發症。新生兒、年紀較長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

現有證據顯示,曾經感染過基孔肯雅熱病毒的人士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能力。

清早傍晚為蚊叮高峰期 慎防白紋伊蚊傳播病毒

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香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在罕有情況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體傳給新生嬰兒。

無特效藥!潛伏期2至12天 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2至12日,通常為3至8日。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此外,目前沒有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防止蚊子繁殖。

穿淺色長袖/慎選驅蚊劑 居家清積水斷蚊患

為了有效預防蚊蟲叮咬及減少蚊患,應採取以下防護措施:首先,建議穿着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以減少皮膚暴露。其次,可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抹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需注意的是,孕婦及6個月或以上的兒童亦可使用含避蚊胺的產品,但孕婦的濃度上限為30%,兒童則為10%。此外,進行戶外活動時應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並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若同時使用防曬液及驅避劑,應先塗抹防曬液,再塗上昆蟲驅避劑。

在居家環境方面,防止積水是杜絕蚊蟲滋生的關鍵。建議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盤,並緊蓋貯水器皿。同時,應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且將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入有蓋的垃圾箱內。此外,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也能有效避免蚊蟲滋生。如需更多防治蚊子滋生的資訊,可參考食物環境衞生署網頁(點擊瀏覽)

無症狀也傳毒!發燒速就醫告知旅遊史

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受到叮咬。如兒童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國家或地區而有機會被蚊叮咬,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使用濃度上限為30%的避蚊胺。

如果打算前往相關疾病流行的地區或國家,應在出發前六星期或更早諮詢醫生,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避免受到叮咬。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氯菊酯(一種殺蟲劑)。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如感到不適,應盡早求醫。

科學研究顯示即使沒有病徵或尚未出現病徵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機會把病毒傳給蚊子,繼而造成進一步傳播。因此,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14天內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若感到身體不適如發燒,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點新聞記者馮書朋整理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基孔肯雅熱疫情拉警報!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法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