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防暑指南|識飲識食唔中暑 遮陽補水要跟足

【點新聞報道】近日香港持續高溫,更出現天文台有記錄以來最熱「小暑」,當日最高氣溫達34.3度。走在路上幾分鐘就汗流浹背,不少人中午出門一趟便頭暈、乏力、胸悶。這種酷熱天氣不只是難受那麼簡單,還可能對身體帶來極大的負擔。尤其是心肺功能較弱、戶外活動頻繁或本身體質較差的人群,更是中暑、熱衰竭的高危族。

那麼,在這樣的高溫裏,我們該如何科學防暑、有效降溫、保持精力和健康?這篇「降溫指南」,希望能幫到你。

飲食調養 清熱解暑

很多人覺得夏天沒胃口,冰西瓜、冰奶茶、冰啤酒一頓猛灌就圖個涼爽,其實是大錯特錯。中醫認為,夏天濕熱夾雜,最忌大寒大燥、冷熱交替。清淡、高水分、高纖維的蔬果,才是消暑利器。

例如苦瓜、冬瓜、菠菜、荷葉、薏米、綠豆等,都是「性涼」之物,能幫助身體清熱、祛濕、利尿。而番茄、山楂、檸檬、五味子等酸味食物則能生津止渴,防止因大量出汗造成的「傷陰耗氣」。

重點不是「吃得涼」,而是「吃得對」。少油、少辣、少冰,多吃煮熟的瓜類和豆類湯水,不僅消暑降火,還能減輕腸胃負擔,提升精氣神。

注意健康飲食。(網絡圖片)

防曬護膚 內外兼修

別再以為塗點SPF50+的防曬霜就萬事大吉。在紫外線爆錶的天氣裏,「物理防曬」才是第一要義。寬檐帽、冰袖、防曬衣、太陽眼鏡、輕便遮陽傘——這些裝備一個都不能少。尤其是在正午外出,盡量避免暴露在陽光直射下,遮住脖子、手臂、臉部這些最容易曬傷的區域。

如果需要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記得每2-3小時補塗一次防曬霜,出汗後更要及時補擦。回到室內後第一時間用溫水沖洗身體,避免毛孔堵塞。曬後修復也不能馬虎,敷點冷藏後的蘆薈膠、積雪草修復凝膠,搭配保濕噴霧和舒緩面膜,能大大降低曬傷帶來的紅腫、乾燥甚至色素沉澱。

防曬袖套、帽子、遮陽傘必不可少。(圖片來源:小紅書)

識別中暑 提前預防

中暑不只是在烈日下暈倒那麼簡單,輕則頭痛、頭暈、噁心,重則肌肉痙攣、高燒不退、甚至昏迷抽搐。特別是老人、小孩、孕婦、慢性病患者、戶外勞動者等,都是熱傷害的高危人群。

更危險的是,一些人因為空調吹多了、休息不夠、喝水不及時,加上飲食刺激、過度疲勞,明明沒在烈日下暴曬,也照樣可能中暑。尤其是在悶熱、通風不良的環境裏,溫度一旦超過33℃、濕度超過50%,實際體感就像在蒸桑拿。

記住幾個簡單急救方法:應將中暑者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抬高雙腳,用濕毛巾擦拭額頭、腋下、大腿根部,並緩慢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如體溫持續升高、意識模糊、開始抽搐,必須立刻送醫。

補水有道 平衡降溫

很多人以為多喝水就能防暑,實際上「怎麼喝」比「喝多少」更重要。飲用30℃左右的溫涼水最適合,不刺激腸胃、不加重口渴感。有輕微出汗時,可以加入少量鹽或電解質粉,幫助維持體內水分與礦物質平衡。

運動前、中、後都應定時補水,尤其是高強度戶外活動時,每小時至少攝取500-1000毫升。千萬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因為那時你身體早已輕度脫水。建議隨身帶刻度水杯,提醒自己每小時喝一次。而冰水、含糖飲料、濃茶、咖啡,非但不能解渴,反而會加重體內水分流失,誘發頭暈、腸胃不適,嚴重者還可能中暑。

天氣炎熱,要及時補充水分。(資料圖)

夜間降溫 改善睡眠

高溫天最難熬的,其實是晚上。空調太強容易感冒,關了又熱得睡不着。不妨試試這幾招:把枕頭套換成冰絲材質,睡前用稍微濕潤的毛巾輕擦一下,再躺下體感溫度直接下降。穿寬鬆、無袖純棉睡衣,比裸睡更舒服也更護體。被子也可以換成輕薄的夏涼被,晚上就不容易睡悶汗了。若開冷氣,保持25℃-26℃左右即可,搭配風扇或循環扇,不容易着涼又舒適透氣。

合理運動 避開熱時

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是紫外線和溫度最強的時間段,建議不要在這段時間進行戶外運動。運動最好安排在清晨6點到7點或晚上8點後,尤其是有曬傷史或容易頭暈的人,更要避開午後烈日。如果外出,可以準備好便攜風扇、冰貼、保濕噴霧、冷水、糖鹽水等。一旦出現頭暈、乏力、手腳發軟,立即找陰涼處休息,不要硬撐。

夏天不怕熱,怕的是不懂怎麼防。遵照這篇降溫指南,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度夏!

(點新聞實習記者李瑋整理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防暑指南|識飲識食唔中暑 遮陽補水要跟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