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關注天才時,我們在關注什麽
冉楓淋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近日,韋東奕開通抖音賬號,短短4秒視頻吸引了超過2400萬粉絲的關注。「數學天才」再一次引爆網絡。社會總是樂此不疲地關注「天才」,將他們當作「神」一樣的存在。然而,當我們關注天才時,我們究竟在關注什麽?
在流量時代仰望「天才」,仰望的只是虛幻的光環。從韋東奕屢次被迫出現在熱搜榜上的過程來看,社會關注的不是他高價值的學術成果,而是他「數學天才」與樸素外表的反差。尤其是當「一夜破解數學難題」「拒哈佛破格錄取」的謠言出現後,「韋神」的形象完美符合大眾對於「天才」的想像。這種想像本質上是將複雜的學術價值簡化為「爽文」式劇本,用虛構的光環掩蓋真實的學術成果。這種對天才的符號化消費,實則是當代社會在教育瘋狂內卷現狀中的焦慮投射。當個體難以在競爭中突圍時,便通過圍觀、玩梗等形式參與「天才」的符號人生,似乎在這過程中自己的平凡也被「天才」的光芒所遮蔽。
在狂歡式的輿論環境裏,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正逐漸被邊緣化。韋東奕研究的三維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是氣象預測和航天工程的基礎理論,可公眾對它的討論熱度,還不到關注其外貌話題的1%。無獨有偶,2017年以高分考入清華的龐眾望,被網友追問「為什麽不直播帶貨」,這種現象把知識的價值簡單等同於即時變現能力。人們的認知出現這種偏差,使得學術研究慢慢被娛樂化的個人標簽取代。公眾本應聚焦學術探索的智慧光芒,現在卻被「天才」「神」等流量標簽吸引,學術探索的崇高性因此被消解。最終,流量市場裏只剩下天才人設的空殼被反覆消費,而真正推動知識進步的核心力量,卻在聚光燈之外被慢慢邊緣化。從現實角度來講,過度的關注也影響到了優秀青年學者的正常生活。韋東奕就曾表示,近期的輿論對他造成了干擾。
優秀學者在實驗室裏的孤獨堅守,以及他們學術突破的價值,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韋東奕參與的《流動轉捩機理的數學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提名,這項成果攻克了流體力學的百年難題,直接關係到航空航天飛行器設計的穩定性優化,能讓國產大飛機在極端氣流中保持平穩飛行。龐眾望團隊研發的微納檢測技術,成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相關專利已經應用到國產芯片製造設備中,為我國芯片製造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種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比「天才」標簽更有震撼力。
要讓學術生態健康發展,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不再盲目神化「天才」。專業媒體和各領域的意見領袖,應該承擔起責任,把晦澀難懂的學術研究內容,轉化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表達。社會公眾對天才的仰望,應該停留在精神激勵層面,而不是去介入他們的生活。大家要學會和「天才」保持適當距離,這既是對學者隱私的尊重,也是對學術純粹性的保護。當我們用理性代替盲從,用理解代替消費,那些曾經被神化的「天才」,才會真正回歸。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