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bubu文化出海關鍵是共情 而非標簽
王婧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近日,泡泡瑪特旗下原創潮玩IP「Labubu」在全球爆紅,成為社交媒體的「頂流」:從東南亞到歐美的線下門店都排起了購買長龍,聯名款秒罄,TikTok上相關話題播放量破百億。這個沒有中國龍、熊貓或傳統文化元素的小怪獸,卻以其獨特外觀和情緒表達打動全球年輕人。這一現象不禁引人深思,在文化出海過程中,比起標誌性的民族符號,更重要的或許是「可被共情」的內容體驗。
Labubu的成功出海,不在於「講述中國故事」的顯性表達,而在於構建了一個足夠「通用」的視覺語言和情緒表達空間。它跳脫出傳統文化「符號輸出」的路徑,採取了「去地域化」的設計策略:尖耳朵、鋸齒牙與狡黠的標誌性笑容,將「北歐精靈」風格與「東方志怪」審美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混血化的視覺形象。這種設計既保留了神秘童趣的個性,又降低了文化理解門檻,使全球用戶都能輕松「上手」。同時Labubu還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場景,推出魚尾獅造型(新加坡)、金絲服飾款(泰國)、盧浮宮聯名(法國)等「在地版本」,通過審美認同和文化共情深化本地連接,讓Labubu更容易被接受同時,也讓其更加靈活地適應全球語境。
如果說「去地域化」的外觀設計讓全球用戶看得懂、買得起,那麽Labubu真正打動全球年輕人的是它作為一個「可共創」的情緒容器,激發了跨文化的參與欲與表達欲。在數字原住民主導的社交媒介環境中,全球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被動接受文化產品,而更希望「玩起來」「做起來」「演起來」。Labubu的形象沒有台詞、沒有性別設定,也沒有複雜的文化背景,這種「留白式」的設計恰恰為用戶賦予了再創作空間。在TikTok上,泰國青年將其惡搞為「夜市攤主」,西班牙用戶重繪為「弗拉明戈舞者」,這些本土化演繹形成跨文化的情感共振網絡。當蕾哈娜(Rihanna)將Labubu掛上愛馬仕包,東京學生為其製作「反內卷」表情包,其身份已從「中國潮玩」轉變為全球青年的情感代幣。相比「符號輸出」,Labubu展現的是一種情緒協商的文化路徑:你無需先理解它從何而來,只需感受它陪伴你一起「瘋」或「萌」,這比任何文化標簽都更具生命力。
Labubu的走紅不是偶然,它提醒我們文化全球傳播不再是單向度的「文化輸出」,而是一次次「情緒協商」。青年一代成長於信息互聯時代,他們追求個性表達、情緒共振而非文化說教。因此,與其執着於「中國符號」的展示,不如探索「通感語言」的創意表達。在全球年輕人主導的媒介環境中,情感共鳴和文化協商,遠比刻板符號和傳統標簽更能贏得人心,也更能走得長遠。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