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有兩位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愛國愛得深沉。他們分別是林毅夫和汪毅夫,有同樣一個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名字:「毅夫」。堅毅不拔,真大丈夫。
根據網媒記者的報道,他們兩人,一位嚴謹理性、一位風趣謙和;林毅夫是蜚聲世界的著名經濟學家、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汪毅夫是學富五車的歷史文化學者,尤長於台灣文化歷史。他們的名字一樣,又都是生活工作於大陸的台胞,分別在經濟和文史領域取得傑出成就,堪稱「台灣之光」。
林毅夫鼎鼎大名,筆者和他在香港大學有過數面之緣,在新聞報道和網媒信息上,經常聆聽他的高見,不用多作介紹。至於汪毅夫這位學術大師,相對而言,也許較少為人所知。
汪毅夫祖藉台灣台南,福建廈門出生,現任全國台聯會長和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他對台灣社會歷史的演進有深刻研究,佐證歷史上兩岸往來,斬不斷的濃密紐帶,剪不斷的家國情懷。對林毅夫而言,鄉愁是一道抹不掉的心中彩虹。當年他從金門泅渡到大陸,後赴美國留學,成為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的門生。他離開台灣40多年,由於國家尚未完成統一台灣的偉業,他一直不得回鄉探親、無法祭拜先人。林毅夫在11年前的一個公開場合,和來自台灣的青年學生們談起鄉愁,渭然而嘆:鄉愁就是想盡快回到家裏。
當年在場的汪毅夫搭上話題,吟詠道:「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他引用台灣詩人余光中的名句,送給在場的台灣學子們「兩張車票」,一張是從「永康」到「保安」,一張是從「追分」到「成功」。這是四個台灣車站的名稱,藉此祝福台灣的年輕一代「永保安康」,「追分成功」。行文至此,筆者不能忘記旅居台灣時從台北到高雄東西南北各大都市「車如流水馬如龍」,喧鬧得令人神馳目眩的日日夜夜。台灣可說是筆者的第二故鄉,鄉愁也有。
汪毅夫研究台灣文化歷史,稱他為「當今之世,無出其右」,恐怕並不誇張。他有文章提及「大清歷朝實錄」裏面記載清朝康熙23年(1684年) 收復台灣後的聖諭:「進剿台灣官兵,衝冒險阻,遠涉波濤,效力甚久。今海逆方平,即行裁去,實屬可憫,理應存留」。文獻裏面詳細介紹收復台灣後的駐軍安排,部署官兵一萬人駐守台灣各地要塞,以確保台灣同胞的安全和福祉,務求海晏河清,致力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近代中國一度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甲午戰爭失敗後,台灣被日本霸佔殖民50年。戰後美國覬覦台灣地緣政治的戰略位置,干涉我國內政,勾連「台獨」勢力,最近更變本加厲。如今統一台灣的進程已開上快車道,美國和日本更加強幹預的力度。武統何難?和統不易。關鍵是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這需要民間的長期努力。
汪毅夫從歷史的角度,回顧康熙如何在收復台灣後軍事方面怎樣部署,值得我們借鑒。政治是軍事實力的延伸,軍事是國家安全的保障。這方面的底線思維,可謂不言而喻。筆者近日有讀書計劃,希望參考汪毅夫這方面的研究向他虛心學習,因為鑑古以知今,才能夠知所對應。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