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合作區成立5年 GDP增速領跑全市 東遷企業擴業績
9月上旬的一個周五,深圳市邁瑞德電子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楊志浩從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的產業園開車出發,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了位於深圳市主城區的營銷中心,下午處理完工作,回到龍崗阪田家中開始度周末。這樣的路線自三年前由邁瑞德遷至深汕後就成為了他的日常,「若是從鮜門鎮坐動車到深圳北站只需50分鐘,未來深汕高鐵站開通後,往返時間將縮短至30分鐘。雖然中間隔了惠州,但感覺跟在深圳市區一樣!」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於2018年正式掛牌成立,是中國首個由「飛出地」深圳全面主導建設管理的「飛地」,與深圳「同城同質同效」建設。創新的「飛地」模式,不僅帶動了汕尾的發展,也承接了深圳先進製造業的外溢,為深圳的發展正向助力,目前轄區引入企業九成來自深圳。
深圳GDP高達3萬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常住人口近2,000萬,城市面積卻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資源緊絀。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粵東西北地區仍是欠發達地區,亟待發展。
在此情況下,廣東積極探索「飛地經濟」,而深汕特別合作區由「飛出地」深圳全面主導,是全國飛地模式的全新探索。
用地成本省逾半 建成全產業鏈
數據顯示,深汕特別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8年揭牌成立時的38.95億元增長至2022年84.25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2023年上半年GDP增速更是超過30%,在深圳各區中一騎絕塵。強勁的動力源於持續湧入的深圳先進製造業企業。據統計,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引進產業項目106個,其中已投產45個,開工在建42個,計劃總投資超980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年產值近3,600億元。
邁瑞德的遷移是其中一個典型縮影。
成立於2007年的邁瑞德是一家致力於TFT液晶顯示模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企業近年以汽車流媒體後視鏡顯示屏為主打產品,實現了快速發展。
「來深汕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用地成本降低了,這裏的政策和辦事流程跟深圳一致,可以說我們還在深圳。」楊志浩表示,該公司除了在深圳保留營銷中心外,研發生產都搬到深汕,廠房面積從2,000多平方米擴大至1萬平方米,產能擴大兩倍。 「在深圳主城區的每月辦公成本至少為每平方米45至60元,而在深汕還不到20元。」
富餘的空間讓邁瑞德得以建立自己的全產業鏈,憑藉這個優勢,去年疫情期間,企業在全封閉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生產,業績逆勢翻紅。
現在邁瑞德的廠房實現無人操作的自動生產線,生產的全面升級,讓該公司邁入上汽、紅旗、長城、比亞迪等大客戶的供應商庫。
行業「巨頭」進駐 提前布局搶先機
邁瑞德的成長與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根據規劃,深汕着力構建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主,以新型儲能、新材料、智能製造機械人產業為輔的「一主三輔」現代化產業體系。近期更明確將深汕特別合作區全域建設為世界級汽車製造城。
在楊志浩看來,隨着比亞迪汽車工業園落地深汕特別合作區,這個遠景的實現路徑已經日漸清晰。根據公開資料,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主要生產新能源整車配套的核心零部件,達產後年產值將超2,000億元,可提供3.6萬個工作崗位。
楊志浩表示,行業「巨頭」將帶動系列上下游供應鏈的集聚,提前布局讓自己贏得起跑優勢。
(來源:香港文匯報 記者:李望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