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兒童心理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上期節目,點新聞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她向我們介紹了兒童心理問題和父母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本期節目,陳鳳英教授將帶我們聚焦備受關注的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等議題,繼續探討兒童成長需要關注的兩三事。
喜歡動來動去就是ADHD?勿貼「有病」標籤
ADHD是現在很多人常提起的話題,很多小朋友幼時好動,便成為重點關注對象。陳鳳英以學校課程為例,「學校一堂課是40分鐘,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喜歡動來動去,老師便覺得他們存在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的問題。」陳鳳英對此解釋,「影響小孩子行為的因素有很多方面,6歲小孩子的專注力只有15分鐘,如果你的課程講得不好聽,而學生又無事可做,他們自然就會動來動去。」陳鳳英指出,現在一些老師對學生期待過高,同時難以接受學生之間存在的差別,當學生無法滿足自己的標準,學生便被貼上「有病」的標籤。
那麼,真正的ADHD又是從何而來?陳鳳英提到一個概念——「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翻閱資料得知,所謂執行功能,是指與大腦有關的計劃、組織、啟動和完成任務相關能力,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而ADHD患者便常伴有執行功能障礙。
陳鳳英指出,執行功能是6歲之前十分重要的心理歷程發展,她以小孩子堆砌積木城堡為例,「有些小孩子看到積木的顏色和形狀,會先規劃再堆砌城堡;有的小孩子則會亂拿一通,失敗後再檢討重來。過程中,小孩子便學會自我管束,執行功能得到訓練。ADHD症狀則相反,他們難以專注完成堆砌城堡這樣一個目標。」
如何防範ADHD?從「執行功能」訓練做起
對於患有ADHD的兒童,陳鳳英重申家庭環境的影響。「在極端化中產家庭中,小孩子被要求聽家長的話,自己不需要思考任何事情,所有事情都被家長操控,小孩子發展便受到約束;低收入家庭則是家長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孩子,認為他們能夠生存便好,這樣他們也是沒能得到發展。因此,在小孩子0至6歲的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幫助他們發展執行功能,便很容易患上ADHD。」陳鳳英說。
至於訓練執行功能,陳鳳英建議讓小孩子做家務,也可以讓小孩子規劃一日旅行、自己收拾露營用品,過程中家長也可以用「六何法」——誰(Who)、什麼(What)、什麼時間(When)、什麼地點(Where)、為什麼(Why)和如何(How)幫助小孩子,令他的計劃變得更好。「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於家長要放得下小孩並看淡結果,學會讓小孩在犯錯中得到成長。」
小孩子脾氣大?這兩個成長關鍵期須注意
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還會苦惱孩子脾氣大,陳鳳英提到小孩子成長中兩個關鍵節點——兩歲反叛期(Trouble Two)和青春期。她提到,18個月到24個月被稱為「自我管控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小孩來自很穩定的家庭,比如小孩子穿鞋穿不上,家長可以耐心等他並幫助他,小朋友便很少發脾氣。當他很少發脾氣,皮質醇就會很低,那麼整個人就會變得很少發脾氣。
經歷過「兩歲反叛期」,便是父母和孩子常常「火星撞地球」的青春期。陳鳳英介紹,女孩子青春期一般開始於中一至中三,男孩子一般開始於15歲。在青春期,小孩子還沒有發展成熟,甩門、翻桌、扔東西等等,屢見不鮮。對此,陳鳳英建議父母學會「延遲10秒」,想一想背後成因,「小孩子在青春期的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意識很強,他們聽不進外人的話,覺得自己都是對的,這個時候家長要學會忍耐與沉默。」陳鳳英指出:「只要孩子能夠每天安全回到家,家長和孩子可以看到彼此,這些妥協其實都是無關緊要的。」
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會面臨家長爭吵以及單親家庭等困境。陳鳳英強調,即使是幼時的爭吵,依然會給小孩子留下潛在創傷。陳鳳英提到,當父母離婚爭奪撫養權時,常常產生衝突,甚至抓着小朋友說對方「虐待兒童」,這些行為其實都刻在小孩子的心裏。她還提及接觸過的一個案例,「一位9歲的小朋友打電話給他媽媽,說:『媽媽,不如你戒毒,我來照顧你。』」陳鳳英解釋,這位小朋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從小都沒有媽媽陪伴,而是被扔給姑姑照顧。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往往很內在,這個時候其實家長需要求助外界,學會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
陳鳳英提醒說,「要多給孩子一些愛,多照顧他們。我們需要清楚地讓社會知道,不要去標籤孩子,一切的關鍵在於怎樣看待和要求孩子。」
(點新聞記者孫夢璐報道;視頻拍攝:任青、鄔茜;視頻製作:鹿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