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兒童心理問題深刻且龐大。本月20日,一名年約11歲男童,由屯門菁喜樓高處墮下,後送院不治。據了解,該名男童就讀小六,事後警方發現其遺書,內容與成績不理想有關。教育局資料顯示,2022至2024年,本港共有85名學生輕生身亡個案,其中中學生佔約93%,小學生佔約7%。兒童心理問題由什麼引起?家長、學校和社會又該如何幫助兒童?本期節目,點新聞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帶我們打破固有認知,一同走進兒童的世界。
兒童發展規律百年未變 「虎爸虎媽」才是問題源頭?
提到兒科,不少人覺得涉及的多是嬰幼兒。陳鳳英解釋,兒科涉及的範圍相較於此要寬泛得多,0至18歲均屬兒科範疇,不同階段的兒童面臨的問題也不同,除了自身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對他們的發展影響也非常大。她以0至6歲兒童為例,指該階段對於兒童肌肉、語言、社交發展十分重要,但無論是中產以上的家庭,還是基層家庭都會多多少少出現問題。
陳鳳英指出,中產以上家庭的孩子一出生便面臨競爭,父母的攀比心理為孩子帶來巨大壓力——過度催逼、過度學習,導致孩子很早就出現焦慮、害怕,很小便學會察言觀色,心理問題的種子也可能就此埋下。基層家庭方面,則是父母忙於謀生,孩子則缺乏發展刺激,連爬、站等行為都較弱,導致發展遲緩。陳鳳英強調,真正天生發展較慢的孩子其實不多,更多是極端環境造成的。
作為兒科專家,陳鳳英亦常常反思是什麼原因造成兒童面臨的困境。「作為醫生,我的專業不止是評估孩子,而是找出問題根源。根據我的臨床經驗,發現80%有焦慮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焦慮的家人。」陳鳳英指出,一些家長追求孩子「贏在起跑線」,比如6個月時必須要達到某種標準,如果沒有達到便認為是孩子不正常。
「孩子的發展規律幾百年都沒變,6個月會坐、9個月會爬、12個月會走,這是定律。」陳鳳英提及自己的學生,指近10年沒有一位學生是被「虎爸虎媽」教養出來,「他們通常有快樂的童年,找到自己的動力,堅持做事,這才是成功的軟實力。」陳鳳英總結,「所以,長遠來看,逼迫並不是一種好方法。」
如何養就「HappyChild」?尋回「健康快樂」教育初衷
那麼,對於小孩子,父母應該怎麼教導他們有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陳鳳英建議父母回歸起點,想想當孩子出生的時候自己是怎麼樣的想法,「我經常問父母,孩子出生第一天,你希望他們將來怎麼樣?」陳鳳英說,「其實99.9%的人都會說『健康快樂』,沒有人說要做醫生或教授。只是當父母受到同儕的壓力後忘記初心,開始要求孩子不睡覺、不吃飯,多上一些補習班。」
對此,陳鳳英建議父母可以多多反思,調整期望,回顧「健康快樂」的初衷,確保孩子有足夠的睡眠和飲食,建立正常的生活習慣。陳鳳英提醒,很多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其實是因為睡眠不足,大腦在青春期前若缺乏睡眠,會通過動來保持清醒,表現得像過度活躍。「所以我常勸父母讓孩子睡飽,同時運動也很重要,能夠幫助過度活躍的孩子。」陳鳳英說。
另外,陳鳳英建議父母學習「正向教育」,比如讚揚孩子的努力,以此替代懲罰。「比如當孩子玩筆時,不要罵他,改說『你今天肯坐下真厲害』,這樣孩子也會更有動力。」陳鳳英建議父母,在想罵孩子的時候,學會延遲10秒,「先深呼吸10次,通常會冷靜下來,減少衝突。這些方法能讓孩子更穩定,父母也更放鬆。」
孩子熬夜玩手機點處理?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
現在有小孩子經常玩手機、玩遊戲,甚至到了深夜還不睡覺,陳鳳英對此常反問父母:「當孩子沒有睡覺的時候,你又在做什麼?」陳鳳英指出,父母需要先以身作則,早早睡覺不玩手機,「在我女兒小的時候,大人回家後都會把電子產品放在充電處,不在房間內使用,這樣孩子就不會碰。」此外,陳鳳英建議,可以利用科技來約束小孩子,比如和孩子事先約定好,使用Family Link設定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時間到自動關閉WIFI。
陳鳳英亦提醒家長,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讀完書後的時間也要填滿學習,但小孩子則認為這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父母不停加任務,孩子便會拖延,故意作對。「我見過一個9歲的孩子,他說自己做好功課媽媽非但不誇他,反而沒做好才會關注他,於是他故意拖到深夜,這樣媽媽會幫他完成。」
陳鳳英總結,「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睡眠、運動、家庭時間,比追求考第一更重要。這些能培養正向思維和動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點新聞記者孫夢璐報道;視頻拍攝:任青、鄔茜;視頻製作:鹿洺)
【肥胡醫聊】
點新聞推出全新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特邀香港醫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教授做嘉賓主持,每集邀請業界知名專家、醫生,就市民關注的健康熱點、難點,圍繞常見病、高發病,進行專業、權威的健康科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