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城
南非約翰尼斯堡的G20會場,氣溫30度,陽光刺眼,而遙遠的日本已漸入深冬——東京的11月本該是紅葉最艷的時候,高市早苗一句「台灣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機事態」,卻讓紅葉成了世人憶起日本喋血歷史的引子。中日關係驟降,航線停飛、海鮮禁運、旅遊警示……東京街頭的抗議標語從「高市下台」到「不要把我們拖進戰爭」,聲音越來越大……
G20峰會因挑選服裝遲到,高市早苗在社交媒體炫耀「花費數小時選衣以防被嘲笑」,卻忘了外交尊嚴從來建立在務實準備與真誠溝通之上,真正的強大外交從不源於武力恫嚇或衣冠修飾,而在於對歷史的敬畏、對他國的尊重、對秩序的守護;G20峰會合影環節的尷尬瞬間,恰似日本地緣處境的隱喻——當土耳其總統和印尼副總統隔着高市早苗談笑風生,她被固化為一個無關緊要的旁觀者。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折射出高市早苗破碎的幻夢——幻想通過強硬涉台錯誤言論塑造「女版安倍」形象,卻遭特朗普劃清界限、歐盟集體迴避。這種自我孤立的外交操作,與其說是強勢,不如說是戰略短視的狂歡。
這場外交危機既是高市個人政治賭博的潰敗,更是日本在東亞地緣棋局中戰略迷失的縮影。日本不是超級大國,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軍事上,靠美日同盟撐腰,硬碰硬只會自傷,「弱國無外交」的古老定律再度應驗。高市早苗試圖借特朗普政府的東風,通過「親美抗中」路線換取政治資本時,應該未曾料到「美國優先」邏輯下的同盟承諾如此脆弱。
中國外交部早已就高市早苗狂言發出嚴正警告:「如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勢,將構成侵略行為,中方必將迎頭痛擊。」當中國將日方行為定性為「侵略」並保留一切反擊權利時,其警告對象已超越東京,直指所有潛在干預者,尤其是態度曖昧的美國。她的發言本是內部秀肌肉,然而,她選錯了抓手——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日本插手就是軍國主義復闢;她亦選錯了時機——拜登在位時針對台灣問題並未在外交口徑留下多少餘地,拜登曾多次公開表達對台灣的所謂防衛承諾,而特朗普再次成為美國總統後則在台灣問題上相對沉默,強調盟友分攤防務成本而非無條件承諾,這就在外交場合給中方讓出了優先表態的契機。在國際外交局勢層面,高市早苗的狂言反而為中國先手定義「侵略行為」提供了台階,將美國可能與台灣地區進行的軍事勾連提前切斷。
此番狂妄發言,高市早苗該如何收場?從表面上看,留給高市早苗的選擇不外乎低頭認錯、死撐到底、下台換人和尋求第三方調解。但實際上,若要打破困局,高市政府只有回歸現實這一條路。其一,必須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承諾,立即收回涉台錯誤言論,以行動重建互信;其二,重新平衡經濟與安全利益,停止在軍備擴張與歷史修正主義上的冒險,避免將國家拖入無法承受的對抗;其三,擺脫對單一盟國的過度依賴,在區域合作中尋找多元支點。從1931年以「自衛」為名發動侵略,到今日再提「存亡危機」,日本若不能以史為鑒,徹底反思軍國主義之禍,終將在戰略自戕中耗盡國運。
高市早苗的尷尬狂言,像一場沒綵排的獨角戲:台詞硬,觀眾散,燈光暗。東京的紅葉已經開始凋零,政治從來不是比誰更硬,而是比誰活得更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