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導祖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7日舉行,筆者認識的不少朋友成為了參選人。最近這段時間,香港街頭的各種促選助選活動也如火如荼展開。本周一(10日)全天,香港北京社團總會就在上環市政大廈對面街區進行了有力的促選,清晰地發出了「12月7日,去投票」的呼籲。
不少身邊的朋友對選民登記、選舉制度、投票方式、時間和地點仍有疑問,筆者也覺得當前的宣傳對這些問題着墨不算太多,因此也願意做做功課進行系統梳理,供有興趣的選民朋友更通透地參與投票。不過本次選民登記截止時間(6月2日)已過,因此我們直接從選舉制度開始。
整個立法會選舉由地方選區選舉、功能界別選舉和選舉委員會界別選舉三部分構成。地方選區選民須為年滿18歲、通常在香港居住並已登記為選民的香港永久居民。根據《立法會條例》,地方選區劃分為10個,每個選區選出2名議員,涵蓋全港18個地方行政區。這些選區的劃分主要基於人口分布和行政區界線,旨在確保選民代表性均衡。10個地方選區包括:(1)香港島東:涵蓋東區和灣仔區,總共48個區議會選區,具體區域包括北角、太古、筲箕灣、灣仔、銅鑼灣、跑馬地等區域;(2)香港島西:涵蓋中西區、南區和離島區,總共42個區議會選區;(3)九龍東:涵蓋觀塘區和黃大仙區東南部,總共45個區議會選區,具體包括觀塘、九龍灣、秀茂坪,以及彩雲東、彩雲南、彩雲西、池彩及彩虹等區域;(4)九龍西:涵蓋油尖旺區和深水埗區,總共45個區議會選區;(5)九龍中:涵蓋九龍城區和黃大仙區西北部,總共45個區議會選區,包括九龍城、新蒲崗、樂富等區域;(6)新界東南:涵蓋西貢區和沙田區東部,總共44個區議會選區,沙田區東部包括馬鞍山市中心、烏溪沙等區域;(7)新界北:涵蓋北區和元朗區西北部,總共40個區議會選區;(8)新界西北:涵蓋屯門區和元朗區東南部,總共48個區議會選區,包括元朗中心、八鄉、十八鄉等區域;(9)新界西南:涵蓋葵青區和荃灣區,總共50個區議會選區;(10)新界東北:涵蓋大埔區和沙田區西部,總共45個區議會選區,包括沙田市中心、大圍、火炭等區域。
根據基本法附件二,立法會共90席,其中地方選區產生20席議員,10個選區每個選區選舉產生2名議員。採用「雙議席單票制」,即每名選民在其所屬地方選區投1票給1名候選人,得票最多的2名候選人當選為該選區議員。今次選舉,9個地方選區候選人為5人,當選比率為40%;還有1個地方選區有6名候選人,為競爭最激烈之組別。
本次選舉投票日為2025年12月7日(星期日),投票時間為上午8時30分至晚上10時30分。全港設有多個投票站,主要為學校、體育館、社區會堂等公共場所。每名選民會被編配至指定的一般投票站,最遲於投票日前10天(即11月27日)會收到投票通知卡,上面載有獲編配的指定投票站資料,亦可透過「智方便」或網站查閱。投票時謹記攜帶並出示有效的香港身份證正本或其他指定文件(如護照、報失紙等)。投票站多數使用電子選民登記冊系統核實身份。
功能界別選舉產生30席議員,共有28個功能界別。除勞工界產生3名議員外,其他27個界別各產生1名議員,採用「得票最多者當選」制,即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勞工界選民可投最多3票,其他界別每名選民投1票給1名候選人。今次選舉,26個界別為兩人爭一席,當選比率為50%;社福界競爭最激烈,有3人參選;勞工界3個議席,有5名候選人。
功能界別選舉的選民資格主要分為個人選民及團體選民兩類,根據《立法會條例》及選舉事務處規定,一個人或團體只能在一個功能界別中登記,部分界別僅限個人選民登記(如鄉議局、教育界等),部分界別僅限團體選民登記(如漁農界、工業界等)。個人選民要求同地方選區選民相同,且須符合特定界別資格。團體選民(包括法團、不屬法團團體、商號或共同利益聯結人士)須符合特定界別資格,並委任一名獲授權代表(該代表須有資格登記為地方選區選民、與團體有密切聯繫,且無喪失資格)。個人選民如同時符合資格登記在鄉議局功能界別及其他功能界別,則只能在鄉議局功能界別中登記,而不能登記在其他功能界別;如你同時符合資格登記在人大政協界及其他功能界別(鄉議局功能界別除外),你則只能登記在人大政協界功能界別,而不能登記在其他功能界別。團體選民則優先登記漁農界、保險界等7個界別。
個人選民功能界別有9個,包括:(1)鄉議局:鄉議局當然議員、鄉議局主席/副主席、原居民代表或新界村代表;(2)工程界:註冊專業工程師或工程師學會會員;(3)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註冊建築師、測量師、都市規劃師、園境師或相關專業學會會員;(4)會計界:註冊會計師或會計師公會會員;(5)法律界:執業律師、大律師或相關法律專業人士;(6)教育界:全職教師、校長或註冊教育工作者;(7)醫療衞生界:註冊醫生、牙醫、藥劑師、護士或其他醫療衞生專業人士;(8)社會福利界:註冊社工或社會福利機構僱員:(9)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及有關全國性團體代表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或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代表。
團體選民功能界別有19個,包括:(1)漁農界:漁農業相關協會、合作社或企業;(2)工業界(第一):工業企業或製造業協會;(3)工業界(第二):類似工業界(第一),但涵蓋不同子行業;(4)紡織及製衣界:紡織、製衣企業或相關商會;(5)商界(第一):香港總商會的團體成員;(6)商界(第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團體成員;(7)商界(第三):香港中國企業協會的團體成員;(8)金融界:銀行或金融機構;(9)金融服務界:證券、保險中介或其他金融服務企業;(10)保險界:保險公司或保險協會成員;(11)地產及建造界:地產開發商、建造公司或相關協會;(12)航運交通界:航運、物流或交通企業;(13)進出口界:進出口貿易企業或商會;(14)旅遊界:旅行社、酒店或旅遊業協會;(15)飲食界:餐廳、食肆或飲食業商會;(16)批發及零售界:批發商、零售企業或相關協會;(17)科技創新界:科技公司、創新機構或相關協會;(18)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體育團體、演藝機構、文化組織或出版企業;(19)勞工界:工會或勞工組織。
功能界別選民與地方選區選民合併投票,使用同樣投票站,可在全港約600個一般投票站投下所有適用選票,選票以紅色印製及收集,以區別其他選票。功能界別選舉通常採用中央點票制,投票結束後票箱運至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使用電子點票系統點票。
選舉委員會界別產生40席議員,此次候選人共50人,當選比率為五分之四。選舉委員會界別採用「全票制」,即每名選舉委員會委員(選民)在其選票上須投選出不多於亦不少於40名候選人,得票最多的40名候選人當選。選舉委員會委員有專屬投票站,主要設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選舉委員會由1500名成員組成,今屆任期為2021年至2026年,主要負責選舉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40名議員。成員按五個界別及多個界別分組產生。第一界別為工商、金融界,共300席;第二界別為專業界,共300席;第三界別為基層、勞工和宗教等界,共300席;第四界別為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等界,共300席;第五界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共300席。
本文可作為今次立法會選舉的知識通稿,讀者們有興趣可予以收藏。作為金融從業者,筆者亦建議順應本港未來發展趨勢,在本次選舉後對功能組別投票進行適當改革,賦予持牌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服務界功能組別的投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