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會:體育照亮灣區,文旅延展魅力
易曉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近日,隨着火炬在粵港澳大灣區四座城市傳遞,十五運會的熱度不斷攀升,賽事氛圍愈加濃烈。運動會之外,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景觀、人文底蘊也正在通過這場盛會生動呈現。從吉祥物的生動亮相,到火炬傳遞的跨城巡禮,再到灣區美食與文旅的走紅出圈,每一項元素都在折射灣區獨特的文化魅力。這不僅是一場高水平的競技盛宴,更是一次融合體育、文化與旅遊的灣區風采展示盛典。
在這場體育盛宴的預熱階段,最先點燃輿論的並非賽事本身,而是十五運會的吉祥物——「喜洋洋」與「樂融融」。這對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的可愛吉祥物,憑藉其象徵喜慶、團圓與和諧的寓意,以及生動活潑的形象,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喜洋洋」與「樂融融」的設計與製作工藝蘊含了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深刻的文化象徵。在設計上,吉祥物頭頂上的三色浪花分別代表廣東木棉紅、香港紫荊紫與澳門蓮花綠,巧妙體現了粵港澳三地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符號,彰顯了此次盛會的承辦地——廣東、香港、澳門。在技藝上,採用嶺南非遺「彩紮」技藝製作,以竹篾為骨、色紙為衣,實現傳統非遺與現代設計的創新對話,既傳承又創新了大灣區的文化精髓。
然而,真正令人驚訝的是,這對吉祥物在網絡上以一種「意外」的方式掀起了全民互動熱潮。由於「喜洋洋」與「樂融融」外形酷似「走地雞」,網民們親切地稱它們為「大灣雞」。這一幽默且接地氣的命名,瞬間讓吉祥物更具親和力,也將灣區的美食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十五運會官方對此「誤讀」並未做過多干預,而是欣然接受並讚賞這種平民化的文化傳播方式,這進一步展示了十五運會與灣區文化的包容與開放。也正是在這種互動與融合中,網民為「喜洋洋」與「樂融融」賦予了全新的文化內涵,推動這對吉祥物跨越了體育界限,真正成為全民熟知的文化符號。
如果說吉祥物點燃了全民的「萌點」,那麽火炬傳遞則記錄了灣區的重要歷史時刻。此次十五運會的火炬傳遞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同步舉行,在全運會歷史上實現了「雙首次」——首次實現「三地聯動、四城同傳」與首次跨境傳遞。這正契合了火炬「融」與「榮」的核心設計理念:既體現粵港澳「三地一家」「同根同源」的嶺南文化血脈,也描繪在「一國兩制」下三地攜手共進、共同繁榮的時代畫卷。與此同時,更引人矚目的是,這次火炬傳遞並未停留在傳統儀式層面,而是大膽擁抱前沿科技——智能機器人手遞火種、無人駕駛車伴行、低空飛行器高空護航,讓這一傳統儀式擁有了科技感。當火炬在歷史、文化與科技之間穿梭時,不僅凸顯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實力,也在向公眾傳遞灣區城市的魅力與潛力。
本質上,十五運會早已超越體育賽事本身,成為展示灣區文化與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在全運會的聚光燈下,灣區美食、景點及獨特的人文風貌迅速走入公眾視野。觀眾在關注這場體育盛宴的同時,也在灣區城市間品嘗美食與遊覽風景,切身感受灣區城市的活力。當體育與文化、旅遊交融,便催生出以「觀比賽、賞文化、遊灣區」為核心的創新生態——這場賽事,不僅點燃競技熱情,更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播。
「大灣雞」的萌態出圈、火炬的科技奔跑、灣區街區裏的生活氣息,都在講述着灣區故事。這次十五運會以體育為媒,以文化為魂,以旅遊為載體,將灣區的溫度與風貌、開放與包容、創新與實力立體呈現在公眾面前,讓世界看到真正的「活力大灣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