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在即,參加過三屆奧運會的香港泳將鄭莉梅因傷遺憾缺席本屆賽事。她在接受點新聞專訪時表示,沒能站上全運賽場,自己心裏滿是遺憾,但看到隊友們熱情刻苦備戰時,自己也很受鼓舞。作為香港體育界的一員,鄭莉梅期待全運會的舉辦能為香港體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其邁向更興盛的未來。
參加全運走出低谷
2016年里約奧運會,年僅23歲的鄭莉梅完成了自己的奧運首秀。儘管圓了兒時的奧運夢想,但這場賽事也讓她陷入了職業生涯的「低谷期」。她坦誠地告訴記者,當時自己經常在心裏糾結,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堅持游泳,甚至差點丟掉了身為運動員的競技精神。而一年後的天津全運會,成為她奧運後參加的首場大型賽事。「代表香港隊外出參賽感覺非常有意義,不僅能專注於游泳訓練,同時也和隊友們度過了一段非常好的旅程。」鄭莉梅回憶,通過那次全運會,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了身邊的隊友,也在並肩作戰中重新找回了競技狀態,以及那份渴望勝利的鬥志。
「很遺憾,我目前有傷在身,過去幾個月一直在進行康復,沒辦法參加此次的全運會。」鄭莉梅透露,雖然自己無法參加本屆賽事,但能充分感受到隊友的熱情,他們訓練非常刻苦。她希望所有參賽運動員都能享受這次的賽事,傳承體育精神。「作為香港運動員,我一直很支持體育事業,也希望更多人能感受現場觀賽的活力與氛圍。」
十五運為香港帶來機遇
在鄭莉梅看來,香港體育事業的發展近年成果顯著,而此次成為全運會承辦城市之一,更是難得的機遇。「能讓本地觀眾更方便地接觸大型賽事,可以進一步激勵社區裏的年輕人參與體育、找到動力,也能讓大家一起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鄭莉梅坦言,香港能聯合承辦如此高規格的賽事,本身就十分了不起,也讓她倍感興奮。尤其是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體育賽事受到不少衝擊,現在能重新恢復活力,「作為運動員,看到體育項目受到更多關注,我也很開心。」
游泳作為香港的傳統優勢體育項目,近年來在國際賽場上屢屢斬獲獎牌,成績亮眼。談及香港游泳項目的發展,鄭莉梅從行業傳承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如果年輕一代運動員能看到體育帶來的價值和體驗,尤其是有前輩運動員為他們鋪路,展示運動員的職業道路,就能更好地激勵他們堅持下去。
香港體育保障完善
同時,她也認為,香港的運動員非常幸運,能獲得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尤其是硬件設施保障非常完善。「單說游泳項目,我們平時都在香港體育學院訓練,學院會根據需求提供住宿,還有專業營養師全程跟進飲食,從訓練到生活,方方面面都考慮得特別周到。」此外,香港體育學院最近還翻新了體育設施,新增了健身房和康復中心,為運動員提供全方位的保障。鄭莉梅表示,無論是訓練設施還是康復設施,香港在為運動員提供保障方面做得很到位。
此外,鄭莉梅還特別感激的一點是,香港會支持運動員出國訓練或參賽。鄭莉梅坦言,自己在香港出生,同時也在北京生活過,後來還在美國讀書,有過不同的訓練經歷。過去10年作為職業運動員,自己更是在世界各地參加過訓練營和賽事。這些經歷讓她能向不同的教練學習,接觸不同的訓練方法和計劃,也能認識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和他們一起訓練。「正是這些獨特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我。」
運動員心理健康亟需重視
據世界衞生組織(WHO)最新數據,全球有超過十億人受到精神健康障礙困擾,有不少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艱難支撐。然而和普通人一樣,那些在鎂光燈照耀下的職業運動員在展現頑強鬥志、激勵他人的同時,可能也承受着遠超常人想像的心理壓力。「10年前,很少有人會公開討論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直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方面,這非常好。」鄭莉梅說。
鄭莉梅指,運動員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內外兩個方面,首先就是如何處理「期待」。她進一步解釋,外部期待來自教練、家人、粉絲、贊助商和媒體,尤其是當代表團隊、城市、國家或品牌參賽時,運動員不只為自己而戰,這些壓力對他們來說可能難以承受。其次是內部期待,大多數運動員都爭強好勝、目標明確,總想進步、想贏、想保持競爭力。「但這種『追求進步』的心態,加上完美主義傾向,很容易讓運動員給自己施加過多壓力。」
「此外還有『身份認同』的問題。」鄭莉梅表示,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是有限的,不像其他職業能做一輩子,年齡大了就很難繼續,也可能因為受傷或狀態下滑提前結束。這些不確定性會帶來很大壓力,而且運動員的「身份」往往和「職業」深度綁定:對他們來說,「運動員」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我自己一直在努力跳出這個框架,試着找到『運動員之外的自己』。」鄭莉梅說,很多運動員都在經歷這種掙扎,將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在職業上,贏了就覺得自己很優秀,輸了就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
回憶起自己的經歷,鄭莉梅感慨萬千。她坦言,自己一直有一個目標,就是進入奧運會半決賽或決賽,但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沒能實現,自己就特別失望。「覺得沒比好,此前為了目標付出了很多,突然一下子就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了,特別迷茫。」鄭莉梅坦言,儘管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態達到了巔峰,但心理上卻遇到了瓶頸。回到香港後,她開始不斷地質疑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感到孤單無助。
「心智也可以像肌肉一樣進行訓練。」談及如何調整心理狀態,鄭莉梅告訴記者,她會通過運動心理醫生幫助自己梳理問題,同時還會「主動尋求幫助」,在需要的時候,與隊友、教練、家人坦誠溝通。此外,鄭莉梅還嘗試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尋找「游泳之外的自己」。在比賽前,她會深呼吸、寫日記、做冥想,通過這些方式讓自己放輕鬆。「作為游泳運動員,我們常開玩笑說『不在泳池,就在海邊』,所以親近自然對於我而言也非常重要。」
成立慈善機構 促進香港運動員心理健康
「雖然心理健康議題已在香港逐漸受到更多關注,呈現出積極的變化,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鄭莉梅坦言,要取得進展,需要加大教育力度,告訴更多的香港青少年,尋求幫助並不是一種軟弱,反而是勇氣的體現。然而由於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因此引導人們學會如何開啟這樣的對話相當重要。鄭莉梅補充,除了加強教育外,還應確保提供合適的心理健康服務,方便有需要的人獲得這些支持。
懷揣着為香港心理健康事業貢獻力量的初心,鄭莉梅攜手同為奧運選手的歐鎧淳、楊珍美,共同創立了心理健康慈善機構「Mind the Waves」,致力於為香港本地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談及此事,鄭莉梅表示,2020年東京奧運會後,自己和隊友們希望利用奧運選手的身份作為平台,在游泳之外發揮更廣泛的影響力,同時我們都對心理健康充滿熱情。「我們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心理健康,並鼓勵在體育領域開展相關的交流。」
鄭莉梅告訴記者,不要低估自己的影響力,你永遠不知道誰在聽,也不知道自己能帶來什麼改變。她回憶道,一次活動中,自己分享了諮詢心理醫生的經歷,結果在另一場活動中,就有人過來跟她說:「上次聽你聊到心理諮詢,我也開始嘗試了,這改變了我的生活。」對鄭莉梅而言,這就是最珍貴的經歷,「我只是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卻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別人,這種感覺非常奇妙。」
通過成立慈善機構,鄭莉梅學會了一個道理:有時候人們不需要「解決方案」,反而是只需要一個能傾訴的空間和願意傾聽的人。在「Mind the Waves」中,鄭莉梅和隊友組織了很多社區活動,她發現當自己坦誠分享經歷、展現柔弱的一面時,其他人也會更願意打開心扉。「或許活動結束後也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至少會多一份希望,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些困難。」鄭莉梅笑着說。
IOC重視運動員心理健康 冬奧會將強化保障措施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始終將運動員心理健康置於重要位置,在即將到來的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會中,更是進一步強化相關保障措施,為全球運動員打造更全面、更貼心的心理支持環境。
「我們正努力採用預防性方法應對心理健康問題,而非一味只關注人們陷入心理健康危機的時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安全事務負責人柯絲蒂·伯羅斯表示,諸如焦慮症等精神健康問題的預防率其實可以高達70%,因此,需要在重大體育賽事期間重點關注這一領域,積極推動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在巴黎奧運會期間,IOC推出了有史以來所有重大體育賽事中最全面的心理健康與安全保障措施組合。作為親歷者,鄭莉梅告訴記者,巴黎奧運會期間的心理健康保障措施讓運動員切實受益,「能清晰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傾聽、被重視,這種體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心理支撐。」她還特別提到,IOC在巴黎奧運會期間啟動的「心理健康大使計劃」是一項重要突破,「能夠參與其中我感到非常興奮」。
鄭莉梅表示,大型賽事壓力大、關注度高,現場配備保障措施非常重要,比如專業心理諮詢支持,讓運動員知道「需要時該找誰」。但在鄭莉梅看來,保障不應該只局限在「賽事期間」,沒人會等到比賽開始時才臨時做恢復和訓練,心理健康保障也應該這樣,需要「持續提供」,而非「臨時救場」。此外,鄭莉梅還強調,「文化敏感性」也很重要,「適合我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別人」。大型賽事的參賽運動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他們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和需求也不同。「所以保障措施不能『一刀切』,要考慮到這種多樣性。」
巴黎奧運會期間,IOC防護範圍覆蓋了10213名運動員,以及所有隨行人員和官員。「這些措施將在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會期間繼續沿用,並進一步強化。」伯羅斯表示,此次IOC的保障團隊規模更大,在米蘭和科爾蒂納丹佩佐也都設立了多個「心理空間」和「體育安全辦公室」,服務將貫穿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病例管理和後續支持4個環節,為運動員提供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務。「我們必須推動這種文化轉變:體育不只是為了獲勝,更要『體面地獲勝』,而運動員的健康與福祉必須始終是核心。」
(點新聞記者蘇雨潤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