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傳播學|一個萬聖節香港啟示錄

文/王妮娜

10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發布了最新經濟數據。讓人振奮的是,香港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3.8%,表現優於預期。眼見方為實,經濟轉暖了,究竟體現在哪裏?對於大部分不熟悉經濟學名詞的人來說,他們感受到經濟冷暖更多是通過自己所在的環境,比如就業、薪酬、營業額、商舖空置率等等。剛剛好2025年的萬聖節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觀測窗口。

所有在上周五(10月31日)光顧過中環的人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體驗:這是疫情以來香港萬聖節人流最多、最熱閙的一次。數據說話:蘭桂坊協會總監張素媚根據預定爆滿的情況和當日人流判斷,蘭桂坊整體營業額較去年增長15%至25%。回過頭再看看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三季度GDP增長由出口和內部需求帶動,其中商品出口增長12.2%,私人消費開支上升2.1%,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也上升4.3%;再進一步探入服務輸出項查看:旅遊復甦信號強勁,訪港旅遊業持續增長為本港三季度經濟增長貢獻可觀。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旅遊業興旺受惠於這些年本港大力推行無處不旅遊的策略。除了加大宣傳、推廣,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值得關注——香港根據旅客的文旅偏好做了大量場景設置,滿足遊客社交媒體分享的需求。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著名的理論:媒介即訊息。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社交媒體和數碼媒介興盛深刻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沒有什麼比麥克盧漢的上述判斷更能精簡表述媒介與社會的關係了。具體到旅行中,人們在享受美食、遊覽勝地時,分享成為旅行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更好地在社交媒體呈現他們的旅行體驗?每一個正在絞盡腦汁吸引更多遊客來訪的城市,都必須設身處地幫遊客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誰提供了更好的解決方案,誰就贏得了遊客的心和消費力。2025年前往香港中環慶祝萬聖節的人們為香港繼續找準定位提升文旅魅力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版本。互不認識的人因為對方裝扮獨特爭相合影,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此情此景既不需要邀請KOL帶流量也沒有明星助陣。普通人的狂歡、陌生人的互動,背景是中環獨具香港地標性的建築和風情。在這裏既不需要「我在中環很想你」這樣的打卡標誌,也不需要「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中環」的煽情,效果卻很好。萬聖節香港文旅特色在當日以及次日的社交媒體上風靡。由此傳遞的訊號就是人財兩旺、零售復甦、經濟向好,生動描繪了統計處公布的GDP數據在現實中的圖景。

當然萬聖節一年只有一次,香港值得遊客體驗的特色還很多。無處不旅遊意味着無時不旅遊。更多的文旅體驗還需在其他場所作精心設計。11月1日有4座巨型海上充氣雕塑組成「夢幻艦隊」在維港兩岸巡遊。這種靜態打卡符號近年來香港文體旅局着力開發了不少。

不過也有一些打卡點效果不佳,被諷刺為東施效顰、不倫不類的策展項目。避免精心設計的打卡點被笑話,關鍵是要明晰遊客需求,凸出香港特色。一方面,社交媒體深度融入城市旅遊體驗,是現代城市提升旅遊競爭力的關鍵策略。另外一方面,還需強化香港文旅特色自信。未來香港文旅可嘗試和社交媒體平台聯手開發官方互動平台與工具,集成地圖導航、景點介紹、票務預訂、以及「一鍵生成旅行日記/海報」功能。用戶選擇照片後,能自動生成帶有城市Logo、定位和精美範本的圖片或短視頻,以提高城市旅遊社交媒體成色,吸引更多遊客訪港,趁熱打鐵拉動零售業繼續向好。

相關閱讀:

本港第三季GDP增3.8%超預期 出口與內需雙引擎推動增長

(有片+多圖)萬聖夜蘭桂坊現場直擊 「群魔亂舞」裝扮狂歡

生活中的傳播學|初創企業跨越「死亡谷」需以人為本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生活中的傳播學|一個萬聖節香港啟示錄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