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兩岸民意期待「光復之路」

文/疾言

據統計,目前在台灣以「光復」為名的路就有151條,以「光復」為名的建築、機構等更是不計其數。這主要是為了紀念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回歸中國版圖的重要日子。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此舉措受到兩岸輿論高度評價。以國家層面高規格紀念台灣光復,有助於駁斥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歪理邪說,也是再次向國際社會傳遞清晰的信息:台灣在1945年已回歸祖國,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強迫戰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割佔台灣和澎湖列島。日本殖民者1895年5月底強行登陸台灣島,台灣人民奮勇抵抗,在長期抗日鬥爭中,約65萬台胞獻出寶貴生命。1937年7月,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由此爆發。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對日宣戰布告,宣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宣布,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9月,日本簽署《日本投降條款》,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並在台北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至此,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台灣光復、回歸中國,其地位問題已徹底解決。

大陸方面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一方面是積極回應台灣民眾的呼聲,另一方面是嚴厲打擊美台勾連。據說,今年九三閱兵後,有台灣同胞起草建議大陸正式設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多名島內人士聯署,並把這份建議交給了大陸有關部門。其實,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近年來同樣多次提出相關建議。可見,大陸方面立法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對兩岸民意的高度重視;而民進黨當局奉行「台獨」路線,對期待兩岸和平的台灣民意視而不見,甚至叫囂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早前美國方面竟然也罕見炒作相關謬論,妄圖為其插手台灣問題找藉口。如今大陸方面提升紀念台灣光復的規格和層級,有力打擊了美台炮製的各種「台獨」邪說,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是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記憶。民進黨當局企圖通過「去中國化」教育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結,但此圖謀是不會得逞的。兩岸民眾共同紀念台灣光復,有助於讓台灣年輕一代了解先烈們奮勇抗戰、保家衛國的高尚品質和情懷,認識到台灣已經重回中國版圖,從而加強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光復路」是島內不少民眾每天的必經之路,而「光復紀念日」則是兩岸統一的歷史之路。

相關閱讀:

新華社評論員:紀念台灣光復 共促祖國統一

玉淵譚天|台灣光復紀念日 是全體中華兒女的集體意志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兩岸觀察|兩岸民意期待「光復之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