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 當自然之力叩響文明之門
羅晞殷 中二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
黑雲壓城,閃電如刀。一周之內,香港天文台四次拉響黑色暴雨警報,創下驚人紀錄。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生動描述這場暴雨如同「火車一卡緊跟一卡」,形象地勾勒出自然力量的連綿不絕與不可阻擋。我們城市彷彿被一列無形巨獸追趕,車廂無盡,輪軌轟鳴。當我們在現代文明的鋼筋水泥中安睡,卻被突如其來的閃電「閃醒」,這一刻,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被重新置於思考的焦點。暴雨不僅是氣象現象,更是自然向人類文明發出的叩門聲,提醒我們在科技昌明的時代,仍需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暴雨的頻繁造訪,實則是氣候變遷敲響的警鐘。科學數據顯示,過去一個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1°C,導致大氣持水能力增加7%,極端降水事件頻率與強度隨之攀升。香港一周內四次黑雨,正是這一全球趨勢的局部顯現。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指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華南地區極端降水事件呈現出頻率增加、強度增強的明顯趨勢。」我們建造更高的堤防,開發更精準的預報系統,卻發現自然以更猛烈的方式回應。這不是技術與自然的對抗,而是人類必須重新學習與自然對話的契機。當「雨團火車」長達180公里橫掃珠江口,我們應當讀懂這份來自地球的「病歷」,而非僅將其視為需要「修復」的技術故障。
面對暴雨威脅,香港展現了科技與人文的雙重應對。人工智能預報系統的成熟使預警時間大幅提前,多管道資訊發放確保市民及時避險。從黃雨到黑雨的迅速升級中,我們看到科技如何為人類爭取寶貴的應變時間。但更深層的智慧應來自於城市規劃中的「海綿城市」理念——不是對抗雨水,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南宋學者朱熹曾言:「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暴雨管理亦當如斯動態平衡,既不過度干預自然水文,也不放棄技術的合理運用。這種「中庸」之道,或許是東方智慧對全球氣候挑戰的特殊貢獻。
暴雨過後,留給我們的是關於城市韌性的深刻思考。香港多區嚴重積水,街道瞬成河道、車輛如「陸上行舟」、隧道口猶如「瀑布」傾瀉、地庫停車場水位節節攀升,未及撤離的車輛只餘車頂浮影。這些新聞畫面裏觸目驚心的景象,暴露出現代城市在極端天氣下的脆弱性,城市彷彿像被揭開繃帶的傷口,瘡痍盡現。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傳統的城市防洪排澇理念已難以應對新的挑戰,必須轉向更具韌性的適應性管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提醒我們:文明的真諦不在於征服自然,而在於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節奏,人們需要建立更健康的自然觀。當大嶼山在八小時內記錄3142次雲對地閃電,這不僅是放電現象,更是自然在提醒我們其蘊含的巨大能量與規律。
從香港一周四場黑雨,到全球此起彼落的極端天氣,自然正在以愈發清晰的方式表達其「意志」。未來城市的韌性,不僅取決於更精密的預報系統模型,更取決於我們能否培育一種嶄新的自然觀——既不過度恐懼,也不盲目樂觀;既全力發展科技,又保持對自然的謙卑之心。唯有如此,當下次暴雨來臨時,我們才能不只倉皇「躲過」災難,更能從中領悟文明存續的真諦。珍惜自然,愛護自然,不再將其視為可以無限索取的資源庫,而是視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生命的源泉。如此,我們方能在自然的懷抱中,讓文明之花長久綻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