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信義
梁芷晴 中五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
「信」和「義」屬五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準則。「信」和「義」是中華傳統的良好品德,可是隨着時間推移,大家的價值觀似乎改變了。
信的意思是守信,指對某種信念、原則和語言,發自內心的忠誠。古語有云:「言必信,行必果。」在古時是立足社會的根本。大家都聽說過「季札掛劍」的故事。吳國公子季札出使晉國時,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君喜歡他的寶劍,但他出使不能無劍作配飾,於是在心中許諾,要把劍送給徐君。徐君死去後,他仍然恪守承諾,把劍掛在徐君墳墓邊的樹上。所謂「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誠信乃是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季札雖然只是心中暗許相贈寶劍,但他仍信守諾言。我們應學習季札言而有信,真誠待人的品德。
但是隨着社會的經濟發展,如今的社會陷入了缺乏誠信的危機。這也許是人們過於追求經濟利益,忽視道德價值的結果。現在,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和學術造假等行為屢見不鮮,不少人認為這對就業、學術地位影響甚微,但顯然不是。2016年,意大利外科醫生馬基亞里尼因行為不端,被醫學院解僱。他曾為八名患者移植人工氣管,其中七人死於併發症,但他在論文中聲稱手術成功。如果沒有人發現真相,會有更多人利用錯誤的方法來治療患者,造成嚴重後果。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石,若全部人都失去誠信,便沒有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社會將停滯不前。
「義」指正當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這代表人要尊重別人,不侵犯別人的利益,遵守社會規範,同時也就是尊重自己,盡好本分。孟子曾說:「義,人之正路也。」我們應遵從道義,不該行差踏錯。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兩難的選擇,要權衡利弊得失。古人認為,雖然生命可貴,但是維護道義更為重要。為了維護道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才是「仁義」之士。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蘇武為使者出使西域,由於漢朝降將的反叛,單于扣押了蘇武等人,並勸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寧願被勞役牧羊也不投降匈奴,願意捨生取義。
其實在現代社會,願意犧牲自己的人也不少。屯門醫院胸肺科主任醫生謝婉雯,在香港爆發沙士期間,毅然前往沙士病房對抗疫潮,救治病人,結果不幸殉職。這位抗疫英雄逝世後被譽為「香港的女兒」。她自願治療沙士病人,這無疑是捨生取義的表現,不遜於古人。
在現代社會中,「信」和「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不少中華的傳統美德隨時間流逝而磨滅了,但我們應該重拾這些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誠信,堅持道德準則,關懷他人,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