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俊獅
提到學術界,尤其是西方學術界,很多人腦中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客觀中立」四個字。這種印象像一層薄霧,籠罩着大眾對學術領域的認知。但今天,我們來撥開這層霧氣,聊聊背後更真實的樣子。
筆者曾在海外院校工作,待了很多年,後來回到香港,也在香港的不同大學工作過。就算到了現在,也繼續在國外高校兼職。這麼多年下來,西方學術界是怎麼運作的、具體有哪些操作,也算非常清楚。
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會讓一些朋友覺得「不習慣」,因為全是實打實的情況,大概率會打破大家從前對西方學術的固有印象,甚至讓你發現:原來自己以前想的,和現實差了這麼多。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靜下心聽完這些真相,日後再看西方學術界時,心裏能有個更清楚、更客觀的判斷。
就拿教科書來說吧,很多人都覺得「教科書哪裏那麼容易造假」。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歸根結底,是大家信賴西方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在很多人看來,要是教科書裏有假的內容,肯定馬上就有人跳出來揭穿;接着讀者就會不買賬,轉頭去選正確的書。至於那些錯誤的教科書,遲早會被市場淘汰。這種想法,深入民心,好像教科書市場天生就有「自我糾正」的本事,所以內容根本沒法造假。
但問題來了,筆者以前在本欄的多篇文章中曾指出,不少教科書其實藏着很多「故意放進去的錯誤」。更奇怪的是,這些錯誤明明一眼就能看出來,卻能在教科書裏待這麼久,從來沒人去改。這個問題聽着簡單,可真要回答,很多人都會卡殼。
我以前經常問學生:要是現實和書上的理論對不上了,你覺得是現實錯了,還是理論錯了?答案其實很明顯,當然是理論錯了。現實就是真真切切發生的事,它本身沒什麼「對錯」可言;真正出問題的,往往是我們腦子裏的想法,還有那些寫在書上的理論。
既然「教科書裏有故意的錯誤,還長期沒人改」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教科書很難造假」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換句通俗的話說,大家以為的「造假會被揭穿、錯書會被淘汰、所以沒人能造假」,這套邏輯在現實里根本行不通。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為什麼看起來挺嚴謹的邏輯,一到現實中就不管用了?答案其實就兩個字:市場。
我們不妨停下來想想:教科書市場真的像看起來那樣,到處都是競爭、想換本書隨便挑嗎?乍一看好像是這麼回事,市面上的出版社一抓一大把,這家的書不滿意,換另一家不就行了?可實際上,這種「到處都是競爭」的畫面,根本就是假的。真要說起來,教科書市場不僅沒什麼真正的競爭,反而被少數人攥在手心裏,是個典型的「壟斷市場」。
這裏還得提一個關鍵點:現在學術圈的「話語權」,其實是被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攥着的。這就導致美國在學術界的地位和權威,比其他國家高出一大截。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搞學術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學西方,特別是學美國的一套。
這種「學美國」的傾向,在教科書的選擇上特別明顯。很多國家的大學選教材,都是直接拿美國的教科書,翻譯成當地語言就用了。比如香港的不少大學,課堂上用的教科書和配套材料,十有八九都是從美國來的。而且這也不是香港獨有的情況,我以前在海外其他院校工作時,見到的幾乎都是這樣。
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會考慮「本土化」,想讓教材更符合自己的文化和經濟狀況。他們會拿美國的原版教科書改一改,但改的地方其實很有限:要麼把話改成當地人常用的說法,要麼把例子換成當地發生的事。也就是說,就算教材裏加了點「本土元素」,也只不過是用語和例子變了變。至於最核心的理論部分,還是原封不動地照抄美國的版本。
既然問題的核心繞不開美國的教科書,那接下來,我們就得好好扒一扒美國教科書行業的底細,看看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要搞清楚這點,首先得回答一個問題:美國教科書行業是不是真的存在「壟斷」?
事實勝於雄辯,這裏有個權威數據可以參考:根據研究機構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 2023年11月在官網上公布的信息,美國80%的教科書市場,其實是被三家公司牢牢控制着:McGraw Hill、Pearson和Cengage。說白了,這三家公司早就把美國的教科書行業「壟斷」了,幾乎沒給別人留什麼空間。由於本身就是壟斷行業,因此根本不是自由競爭,所以很多人的想法基本上就是錯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西方教科書的錯一直存在。
由於篇幅關係,下期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