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調|北極航道運貨首航 美國芬蘭加強應對

文/上江南

英國當地時間10月13日晚上9點30分,一艘從寧波港啟航的名為「伊斯坦布爾橋」的貨輪,載着數千個標準集裝箱穿越北極航道後,到達英國弗利克斯托港,全程航行20天。按照航運公司說法,如果不是遇到了挪威海的極端天氣,18天即可到達英國港口。在運輸時間上,北極航道與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40天)及好望角航線(50天)相比,至少縮短了20天;與每年開行1.9萬趟的中歐班列(25天)火車運輸相比,縮短了5天。

北極航道的開通,將寧波、青島、大連等主要港口與英國的弗利克斯托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德國的漢堡港等串聯成了一條極地運輸網。北極航道成為除中歐班列、傳統海上航線以外的第三條通道,這條通道運輸時間短,除天氣因素以外,不會受到國際間政治因素的影響;缺點也非常明顯,每年運輸時間只有3至6個月。

北極已經成為中美之間「爭奪」的國際戰略高地。

波蘭阻斷中歐班列 促發北極航道提前首航

9月9日,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宣布,由於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將於9月12日至16日在波蘭和立陶宛邊境附近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這個演習「極具攻擊性」,促使華沙不得不於9月12日凌晨開始,關閉所有邊境口岸。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訪問波蘭,波蘭總統納夫羅茨基會見了王毅,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訪問期間,王毅與波蘭副總理兼外長西科爾斯基舉行會談,並舉行中波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第四次全會。會談結束後,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波蘭共和國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共同文件》。

《共同文件》中的第七條提到,雙方認識到在鐵路、海事和航空貨運方面提供互利服務,以及強化現有和潛在運輸線與物流鏈帶來的好處,願共同保障中歐班列通道安全暢通。

波蘭關閉口岸的理由就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軍演,但是在軍演結束後,波蘭並沒有立即開啟邊境口岸,沒有立即落實波蘭總統對王毅外長的承諾,直到9月25日凌晨,口岸關閉持續了13天。在波蘭口岸關掉的13天內,中歐班列基本被切斷,中國、德國、波蘭的企業受到嚴重損失。

筆者認為,波蘭的這個看似理由充分實則毫無道理的關閉口岸的舉動,是美國及北約在背後指揮,意在破壞中歐之間的合作。波蘭此舉促使了中方早日開通北極航道,終於在波蘭關閉口岸的1個月內(9月12日凌晨關閉口岸,10月13日到達英國弗利克斯托港),順利實現了首航,將中歐運輸通道從2條增加到了3條,且這第3條通道是所有海上運輸最快的一條。

北極航道已成為中美競爭焦點

2018年,中國發布北極白皮書,提出了開發利用北極航道,希望與北極沿線國家合作,共同建設一條「冰上的絲綢之路」。2025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發表的中俄聯合聲明中,明確提出加強中俄在北極航道互利合作。

美國國防部(現更名「戰爭部」)曾發布過《2024年北極戰略》,將北極描述成對美國而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10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授權在芬蘭船廠建造最多四艘北極安全破冰船,以應對北極地區的緊迫國家安全需求。美國警衛隊已經提交了計劃。

特朗普加強北極安全布局之際,10月15日,正在訪華的芬蘭外交部常務國務秘書薩洛瓦拉召開記者會表示,北極事務必須在符合國際法、科學可持續的基礎上展開,芬蘭歡迎包括中國在內各國建設性參與北極事務的治理。

筆者認為,北極航道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看來,是重要的資產和資源,他們難以接受中國率先利用;在中國首航成功以後,說風涼話的外媒很多,紛紛以環保污染、傷害水下生物等理由進行抹黑,這些在筆者看來就是非常典型酸葡萄心理;尤其是在北極航道首航成功之際,美國與芬蘭合作製造破冰船以及芬蘭外交部高官記者會上的講話,明顯感覺到他們對於中國率先開通北極航道,並不是很開心。

國際形勢日新月異,不確定性、不可控性越來越多,北極航道的開通既符合我國提出與沿線國家合作的精神,又能將全球的海運貿易從傳統運河時代帶入到極地時代。如果北極沿線國家能夠齊心協力,早日實現北極航道的固定航行運輸,就可以使中國與歐洲的聯繫更加密切、快捷高效並且可以做到分散風險等,意義非常重大。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南腔北調|北極航道運貨首航 美國芬蘭加強應對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