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煒
上一篇筆者為讀者們解讀了施政報告的金融建設部分,本期將繼續解讀教育和中醫建設部分。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關於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國家安全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在第二部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強化治理體系)闡述,其中包括加強(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教育、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弘揚中華文化、厚植學生家國情懷等工作主軸;(2)大學城建設,主要在第三部分(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概括說明了大學城的初步規劃;(3)學術會議的支持舉辦,在第五部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詳細列舉了來年將要支持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4)第七部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更專版強調了教育和人才對創科建設的重要性,並對下一施政年度的教育具體措施做了詳細說明。將國家安全和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各部分之首體現了正確的意識形態是各項教育工作的基礎前提。
第七部分提及的教育建設具體措施提煉總結如下:(1)放寬自資收生限制:主要面對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位,允許各大學收取非本地生佔本地學額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研究院自資學額佔比亦有相應提高。而在中學階段,試點允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非本地生人數;(2)增加學生宿舍供應:預計增加供應1.43萬個學生宿位;(3)招攬更多國際教研人才和學生:加大留學、遊學香港的招生推廣力度;(4)推動應用科學大學發展:本港大學在夯實基礎研究前提下,將更加致力和聚焦將研究成果產業化;(5)與內地職專互認:職專即職業大專或中專,本港相對應的為副學士學位,互認有助這部分學生跨境就業和升學;(6)支持自資專上院校發展,但需符合招生規範,上一學年個別院校疑似利用制度漏洞超額發展留學移民即受到干預;(7)推廣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國際認可度,增加畢業生的升學院校選擇,同時維護本地教育機構利益,打擊「借殼辦學」;(8)發展國際學校:為國際學校發展特別預留用地,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發展國際學校,並鼓勵國際學校提高收生名額;(9)促進中小學數字和AI教育:預留20億元專項基金投入此項工作;(10)鼓勵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與學質量:在學生語言、閱讀、財商、興趣發掘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11)推展家長教育,實現家校聯動教育。
上述措施涵蓋了教育工作的各主要方面,而核心目的就是「增加學生人數,提高教學質量」,為了「增加學生人數」,教育相關部門將在「進」與「出」兩條線展開具體工作:「進」包括政策放寬、加強推廣和增加宿舍供應,「出」主要是增加學位認可度及提高學習的實用性。鼓勵國際學校提高收生名額,目前除內地外的非本地學生可以在滿足一定條件且被學校錄取的前提下,及18歲以下未成年人有本地保證人擔保下,申請學生簽證來港就讀中小學。至於內地18歲以下學生赴港留學中小學的學生簽證經綜合評估,目前尚未開放。
對於中醫發展的支持在第九部分(安居生活,關愛共融)中專段闡述,具體措施包括:(1)香港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永久大樓將於今年12月分階段投入服務,首年將提供門診和日間服務,並開展針對老人常見病的專科服務;(2)於本年底完成(中醫藥發展藍圖),全面涵蓋中醫藥發展;(3)打通中西醫健康資料互通,將中醫優勢病種治療(如膝骨關節炎治療)納入所有醫院聯網。筆者在日常生活的體驗中,認同中醫藥在不少優勢病種(如筋骨扭傷等)較西醫有更顯著的療效。但過往中醫藥主要靠證悟法傳承,所以在講求邏輯法和實證的西醫主導體系內未得到足夠重視。未來在國家和政府支持下除要大力發掘這塊國之瑰寶外,中醫藥從業者也將持續在實證性和邏輯性上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