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恢弘的閱兵儀式,是否也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儀式之外,那段深刻入骨的民族苦難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更需被永遠銘記與傳承。為此,點新聞「學生園地」早前開啟「抗戰精神之光」主題徵稿,今日刊發的是來自五邑司徒浩中學5B駱子傑的佳作《抗戰精神光耀千秋》,讓我們一同重溫崢嶸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抗戰精神光耀千秋》
五邑司徒浩中學 5B 駱子傑
當天安門廣場的戰機劃過湛藍長空,當「老兵方陣」的勳章在陽光下閃耀,九三閱兵的恢弘場面總讓人不由想起那場「用血肉築成長城」的戰爭。抗戰精神之光,恰似北斗七星,穿越八十載風雨,至今仍為中華兒女指明方向。這束光中,有「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剛烈,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更蘊藏着「積小勝為大勝」的智慧。讓我們追隨這束光,重溫那段「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民抗戰史。
抗戰精神之光是那不屈脊樑,以血肉築成新的長城!「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裏滅亡!」楊靖宇將軍的誓言,道出抗戰軍民最樸素的信念。在松花江畔的冰天雪地中,東北抗聯以草根棉絮充飢,用「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頑強,拖住十萬日軍十四年;台兒莊戰役裏,王銘章師長率部死守滕縣,全師五千餘人壯烈殉國,為後續殲敵創造關鍵時機。更令人動容的是「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壯舉——謝晉元率四百餘人(為壯聲勢虛報番號),面對日軍坦克與砲火,將國旗高高升起,讓全世界看見「中國軍人決不退縮」的骨氣。這些戰例無不印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就像太行山上的岩石,縱然風化千年,仍堅立如初。
抗戰精神之光是以弱勝強,是那星火燎原的生存智慧。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敵強我弱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在抗戰中化作「敵後武裝」的閃電戰術。平型關大捷中,林彪率八路軍伏擊日軍板垣師團,以劣勢裝備殲敵千餘,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時,彭德懷指揮百餘團兵力破壞鐵路、炸毀橋樑,迫使日軍抽調兵力回防,緩解正面戰場壓力。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靈活戰術,猶如黃河九曲,以柔克剛。冀中平原的「地雷戰」更顯民間智慧——農民將鐵鍋碎塊填入地雷,炸傷日軍馬匹;兒童團用「消息樹」傳遞敵情,讓敵人「進得來,出不去」。這些戰例證明,當「全民皆兵」時,再強大的侵略者也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抗戰精神之光是空間換時間,是那持久戰中的民族耐力。「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在淞滬會戰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上海最終淪陷,但三個月的血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言,為工業內遷贏得寶貴時間;武漢會戰後,日軍陷入「泥沼戰」,蔣介石「積小勝為大勝」的構想逐步實現。西南聯大教授們「徒步三千裏」的遷徙,更見證文化薪火不滅的堅持——陳寅恪帶着「國可亡,史不可斷」的信念,在茅屋中完成《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這種「持久戰」精神,恰似竹子的生長:前四年僅長三公分,第五年卻以每天三十公分速度衝天而起。抗戰軍民正是用八年的韌性,等來「東方主戰場」扭轉乾坤的曙光。
抗戰精神光耀千秋,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座標 。當閱兵式上的老兵顫巍巍地敬禮,當《義勇軍進行曲》響徹雲霄,我們終於懂得:抗戰精神從未遠去。它化為香港「獅子山精神」的拚搏,化為「航天團隊」夜以繼日的鑽研,更應成為當代青年「自強不息」的動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讓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接過這束穿越烽火的精神之光,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