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之光|《血脈的傳承與靈魂的共振》——譚俊星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恢弘的閱兵儀式,是否也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儀式之外,那段深刻入骨的民族苦難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更需被永遠銘記與傳承。為此,點新聞「學生園地」早前開啟「抗戰精神之光」主題徵稿,今日刊發的是來自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中五譚俊星的佳作《血脈的傳承與靈魂的共振》,讓我們一同重溫崢嶸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血脈的傳承與靈魂的共振》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 中五 譚俊星

今年夏天,我站在香港新圍軍營的操場上,肩上的水壺和挎包沉甸甸的。八月的陽光灼燒着迷彩服的纖維,也灼燒着我十六歲的皮膚。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空調房的暑假,自願走入這片充滿口令與汗水的水泥地。而當我在九月三日那天,看着屏幕上整齊劃一的閱兵方陣踏過長安街時,突然明白,那沉甸甸的從來不是水壺和挎包,而是一段我正開始理解的、屬於整個民族的記憶。

軍營生活的嚴苛超乎想像。清晨六時的哨聲如同歷史深處的號角,將我們從睡夢中拽起。訓練場上,教官要求我們保持立正姿勢十分鐘。僅僅幾分鐘,汗水便從額角滑落,癢意如螞蟻爬行,我卻不敢抬手去擦。當我幾乎忍不住晃動時,教官的聲音平靜地響起:「想像一下,七十多年前的先烈們,在槍林炮雨中一動不動地等待衝鋒號。」那一刻,時間彷彿摺疊了。我腳下不再是香港的操場,而是瀰漫着硝煙的戰壕;額上的不再是汗水,或許是雨滴,或許是血水。我忽然懂得,抗戰精神首先是一種身體性的記憶,是肉體對極限的忍耐,是意志對本能的超越。這種精神並非抽象的口號,它首先由無數年輕的身體在極限中鑄成。

除了體能訓練,我們还觀看了戰爭電影《長津湖》,一個鏡頭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一位年輕士兵中彈前回頭的瞬間,眼神裏沒有恐懼,只有一種清澈的堅定。那眼神,與我們教官講解戰術時的眼神,與身邊同學咬牙堅持時的眼神,竟如此相似。我意識到,那種名為「犧牲」的精神並非遙遠的傳說,它是一種選擇,在至暗時刻,依然選擇相信光明,並願意為自己相信的光明付諸一切。這種選擇的勇氣,穿越時代,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血脈中依然滾燙。

帶着軍營淬煉後的視角,九月三日的閱兵式於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當一個個方陣以分毫不差的步伐通過天安門時,我看到的不是機器的精密,而是無數個「我」匯成的「我們」。那鏗鏘的腳步聲,是歷史與現代的二重奏。我身邊的同學驚嘆於裝備的先進,而我卻淚濕眼眶,因為我比誰都清楚,每一個踢腿的角度、每一次擺臂的高度,需要多少汗水與堅持。這整齊劃一的背後,是與我們在夏令營中同質的紀律、協同與奉獻。這並非對武力的崇拜,而是一個民族對秩序、和平與集體意志最莊嚴的宣誓。

閱兵場上最動人的一幕,鏡頭拍下抗戰老兵的神情外貌,他們滿頭銀髮,滿臉皺紋,顫巍巍舉起的手卻依然保持着軍禮的剛毅。我忽然理解,我所參加的軍事夏令營,正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我們在訓練中體味的艱辛,是先烈艱苦的微光縮影;我們所鍛造的集體榮譽感,是他們為之奮鬥的理想的當代迴響。

「抗戰精神之光」,並非只存在於歷史課本和紀念碑上。它是一種活的精神,關乎責任、堅韌與信仰。這個夏天,這道光從歷史的雲層中穿透而來,照亮了我這個中學生的平凡日常。它讓我知道,我腳下訓練場的泥土與昔日戰場的泥土相連,我胸膛裏跳動的心與那段悲壯歷史中無數年輕的心共振。這道光提醒着我:時代或許不再要求我們捐軀沙場,但同樣呼喚着堅守的勇氣、奉獻的自覺與超越小我的擔當。

結束夏令營回歸都市,高樓霓虹依舊,而我已不同。那份沉重而光榮的記憶已植入我的生命。我知道,當未來的挑戰來臨,無論是個人的困境,還是時代的考驗,我都能從這個夏天的記憶裏汲取力量。那是一種確信,確信艱苦淬煉價值,確信個人融入集體方能成就偉大,確信一個民族只要精神不滅,就永遠向着光明前行。

抗戰精神之光,從未熄滅。它在一代代人的記憶與實踐中傳遞,此刻,也在我一個新時代青年的心中,熾烈燃燒。

相關閱讀:

抗戰精神之光|《少年遊·觀九三大閱兵有懷》——謝一格

抗戰精神之光|《驕傲與夢想》——周楺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抗戰精神之光|《血脈的傳承與靈魂的共振》——譚俊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