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之光|《雨中的記憶》——李沐陽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恢弘的閱兵儀式,是否也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儀式之外,那段深刻入骨的民族苦難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更需被永遠銘記與傳承。為此,點新聞「學生園地」早前開啟「抗戰精神之光」主題徵稿,今日刊發的是來自漢華中學3A李沐陽的佳作《雨中的記憶》,讓我們一同重溫崢嶸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雨中的記憶》

漢華中學 3A 李沐陽

雨總是來得突然。我站在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的玻璃展櫃前,窗外驟雨敲打着屋頂,彷彿歷史的迴響在耳邊回蕩。展櫃裏靜靜躺着一本泛黃的日記本,塑封的紙頁上,鋼筆字跡被雨水暈染成藍色的痕跡,那是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位年輕士兵的戰場紀錄。

透過模糊的字跡,我彷彿看見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年輕的士兵蜷縮在戰壕裏,藉着微弱的煤油燈光寫下最後的家書。

「12月12日,雨。機槍班只剩我和阿強了……」我正全神貫注地辨認着那些模糊的字跡,身後突然傳來⼀陣壓抑的抽泣聲。轉身看見⼀位銀髮如霜的⽼⼈,他駝色的西裝上別着⼀枚已經褪色的義勇軍徽章,正用布滿皺紋的手顫抖地擦拭着老花鏡。雨水順着紀念館的玻璃窗滑落,在老人佝僂的背影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這位專程從加拿大回來的老人,是日記主人的外甥。他告訴我:「母親生前常說,舅舅最後留給她的是一塊已經融化的朱古力。在那個炮火連天的夜晚,他把它給了街角一個正在哭泣的孤兒。」老人的聲音在淅瀝的雨聲中顯得格外清晰,每一個字都像是從記憶深處艱難地打撈上來。

我們跟着老人來到修復的戰壕遺址。雨水沖刷着夯土牆,在泥堤中沖出細⼩的溝壑,露出幾個銹蝕變形的子彈殼。老人突然蹲下身,不顧泥土弄髒他的西裝褲,用顫抖的手指從泥濘中挖出一枚已經完全變形的懷錶。錶蓋上「永誌不忘」四個字的刻痕依然依稀可辨,只是時光已經讓金屬表面布滿了歲月的痕迹。

紀念館的研究員小陳告訴我們,上個月工人們在修繕防空洞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生鏽的鐵⽪箱。「裏面珍藏着十二封未寄出的家書,」⼩陳的聲音輕柔,「每一封信都在叮囑家人要好好活着,要珍惜和平的日子。令人動容的是,沒有一封信提到仇恨,字裏行間都是對生活的熱愛。」

雨停的時候,夕陽的餘輝將戰壕裏的積水染成金色。老人獨自站在戰壕邊緣,輕聲哼起那首《月光光》。這首當年在戰壕裏傳唱的粵語童謠,此刻與維港傳來的汽笛聲奇妙地交融在⼀起。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紀念不在於銘記仇恨,而在於珍視這用鮮血換來的和平。那些被雨水打濕的記憶,最終都化作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和平的珍視。

離館前,我在留言簿上鄭重寫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窗外的木棉花在雨後開得正艶,這種被稱為「英雄花」的植物,總是在經歷風雨後綻放得更加燦爛。紀念館的燈光漸次亮起,玻璃櫃中的日記本在溫暖的燈光下顯得安寧祥和——那些被雨水暈開的字跡,不再是痛苦的淚痕,而成為了和平的見證,提醒着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

相關閱讀:

抗戰精神之光|《驕傲與夢想》——周楺浠

抗戰精神之光|《血脈的傳承與靈魂的共振》——譚俊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抗戰精神之光|《雨中的記憶》——李沐陽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