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介嶺
繼以色列在多哈動武之後,過去一周,中東局勢風起雲湧,從阿拉伯—伊斯蘭緊急峰會,到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訪問以色列和卡塔爾,到沙特與巴基斯坦簽署共同戰略防禦協議,再到英國等國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各方博弈日趨激烈。
值此眾口囂囂當口,9月15日,內塔尼亞胡會見美國議員代表團時語出驚人,將矛頭直指中國和卡塔爾等國,斥其「利用AI和社交媒體對以色列實施資訊圍堵」,「正在西方世界和美國社交媒體上策劃對以合法性攻擊」,並將這種「政治封鎖」與伊朗對以「軍事圍困」相提並論,誓言「必須與之對抗」。
以方還警告,如果卡塔爾不驅逐或抓捕哈馬斯,不排除會再次空襲多哈。且不說內塔尼亞胡對中國的指責毫無事實依據,許多人疑惑的是,內塔尼亞胡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巴以衝突重要調解方,同為美國親密盟友的卡塔爾緊追不放呢?
首先,不滿卡塔爾「擁寇自重」。在以色列眼裏,卡特爾兩頭通吃,一方面與美國關係緊密,積極斡旋巴以衝突;另一方面又通過資金支持、政治庇護、技術基礎設施支援,以及為哈馬斯洗錢提供便利等手段,將自己打造成了中東地區唯一有能力撮合各方坐到談判桌前的關鍵角色,形成了哈馬斯越是挑起衝突,卡塔爾就越不可或缺的怪像,越來越損害以色列的核心利益。
令以色列不能容忍的是,以色列在加沙清剿期間,卡塔爾仍視多哈的哈馬斯高官為外交代表,賦予恐怖組織政治上的合法性,助其在外交掩護下採購武器、招募人員、轉移資金、加密通訊,乃至通過半島電視台輿論造勢,將多哈變成支持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意識形態的「五星級聖戰」指揮中心。哈馬斯之所以能夠成為力可敵國的強大軍事機器,而不是純粹的「恐怖組織」,卡塔爾脫不了干係。
第二,敲山震虎。以軍的行動既有將哈馬斯高層養肥再宰的算計,也在警告中東其他國家不要庇護哈馬斯,否則將面臨同樣的後果,矛頭直指土耳其。眾所周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同情哈馬斯,始終將其視為「抵抗組織」,而非「恐怖組織」,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更是將內塔尼亞胡比作希特拉,直斥以軍在加沙的行為「超越」納粹暴行。
去年5月,他還公開承認1000多名哈馬斯成員在土耳其接受治療,儘管一位土耳其匿名官員對路透社澄清說,「總統的意思是1000多名加沙民眾正在土耳其治療,而非1000多名哈馬斯成員」。無論如何,土耳其與哈馬斯關係非同尋常於此可見一斑。更有甚者,據哈馬斯透露,埃爾多安也承認,這次哈馬斯高層之所以能死裏逃生,也完全得益於土耳其國家情報局(MIT)發現以軍戰機異動後及時通風報信。
顯然,除卡塔爾之外,土耳其是哈馬斯領導層的另一個避風港。然而,與卡塔爾只是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而非北約成員國不同的是,土耳其早在1952年就加入了北約。北約的核心原則之一是集體防禦,即使不考慮土耳其的軍力和經濟影響力,以色列要在擁有北約成員國身份的土耳其對哈馬斯下手困難重重。
第三,穆斯林世界結成「統一戰線」談何容易。以色列這次空襲多哈,美國烏代德軍事基地的防空系統,以及卡達布建的一套以美式裝備為主的一體化防空系統形同虛設,沒有理由不懷疑美方從中做了手腳並給以色列的行動開了綠燈。這加劇了海灣國家對特朗普政府安全保障的疑慮,中東國家出現了尋求防務合作多元化的苗頭。
其中引人注目的有沙特與巴基斯坦簽署的共同戰略防禦協議,確定第三方針對任何一國的攻擊將被視為「對兩國的侵略」。由於協議簽署節點敏感,許多人將此與以色列空襲多哈聯繫在了一起,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必須看到,沙特與巴基斯坦的防務合作由來已久,其主要目標還是威懾伊朗。考慮到沙特孜孜以求的是與美國簽署正式安全協定,加上印度因素,兩國簽署防禦協定料很難顛覆性改變地區安全格局。
至於阿拉伯—伊斯蘭緊急峰會,雖然與會代表慷慨陳詞,譴責以色列,聲援卡塔爾,並呼籲伊斯蘭合作組織成員國審查以色列的聯合國會員國資格是否符合《聯合國憲章》規定,但最終僅作出象徵性姿態,並未宣布對以採取任何政治或經濟措施,折射了伊斯蘭國家的立場可能不盡相同。這次以色列戰機長途奔襲哈馬斯經過多國領空,相關國家的防空系統未能及時發現究竟是「安全失靈」,還是在暗中配合以軍行動,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需要指出的是,伊斯蘭國家譴責以色列侵犯卡塔爾主權並不等同於支持哈馬斯。2017年6月,巴林、沙特、阿聯酋、埃及、也門、利比亞等國以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宣布與其斷絕外交關係,直接導火索是卡塔爾國家通訊社網站播發了據稱是該國埃米爾塔米姆支持伊朗和哈馬斯、批評美國和沙特的講話,儘管卡塔爾立即澄清講話內容系黑客偽造,仍無濟於事。
即使現在,對以色列的行動,那些視哈馬斯等穆斯林兄弟會附屬組織為生存威脅的阿拉伯國家未嘗不樂見其成,至少這有助於施壓哈馬斯,將武器裝備完整移交給法塔赫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並立即終止對加沙地帶的實際控制權,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全面接管該地區的行政管轄權。
此外,以軍也並非一味蠻幹,這次行動似刻意將空襲時間選在人流較少的下午3點左右,並使用了精確制導彈藥,控制爆炸半徑,意在在城市環境中以最小的附帶損害清除哈馬斯目標,避免引爆更大範圍的外交危機,損害以軍行動的合法性,也為魯比奧這次外交救火留下了空間。
這位美國國務卿在多哈行程中透露,美國與卡塔爾的戰略夥伴關係持續深化,雙方即將完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防務合作協定,不僅將加強兩國軍事合作,還可能重塑中東地區的安全格局,並大談特談卡塔爾的「獨特地位」,希望多哈繼續發揮加沙停火談判調解人作用,得到了東道國的積極回應。
9月22日,聯合國將舉行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和落實「兩國方案」高級別國際會議。日前,埃及總統塞西同馬克龍通話時一致強調,這次會議是承認巴勒斯坦國、落實「兩國方案」原則,並在1967年6月4日邊界基礎上建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巴勒斯坦國的「關鍵」。
迄今為止,除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之外,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葡萄牙等一度在中東問題上謹慎搖擺的西方國家已相繼表態正式承認或將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此看來,儘管「兩國方案」會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強烈反對,但在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哈馬斯出局大勢所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或成為最大的贏家。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