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略世界|卡塔爾調解人地位遭挑戰

文/張介嶺

過去一周,中東局勢又生新變。當地時間9月9日下午,以色列發起代號為「烈焰之巔」的軍事行動,動用15架戰鬥機長途奔襲卡塔爾首都多哈,數秒之內發射了約10枚精確制導炸藥直搗哈馬斯指揮中樞。

這次行動由以色列國防軍和「辛貝特」(國家安全總局)一手策劃,目標是清除對2023年10月7日暴行負有「直接責任」的哈馬斯高級官員,包括哈馬斯海外政治局領導人哈立德·馬沙爾、哈馬斯主要談判代表哈利勒·哈亞、財務總管紮希爾·賈巴林、哈馬斯政治局成員穆罕默德·伊斯梅爾·達爾維什,以及哈馬斯創始人、曾任政治局代主席和副主席的穆薩·阿布·瑪律祖克等人。

然而,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這次「精準打擊」僅造成哈亞辦公室主任吉哈德·拉巴德、哈亞之子胡馬姆·哈亞,以及三名保鏢和一名卡塔爾安全人員6人死亡。有傳言稱,其他哈馬斯高層開會討論美國提出的最新停火協議前先去了祈禱室做晡禮(遜尼派穆斯林的禮拜,一天必須行五次,分別為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和宵禮),卻將手機留在了會議室,導致「辛貝特」誤判,沒有達到預定目標。

無論如何,以色列此舉顯然是越過了紅線,挑戰了一個國家的主權,不僅被卡塔爾怒斥「公然違反國際法」、搞「國家恐怖主義」,破壞加沙和平努力,是流氓國家,還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那麼,以色列為何要不顧人質安危,打破禁忌,在國際大都會對至少在形式上受到外交保護的哈馬斯高層動手呢?

首先,抓住機會,借勢發力。以色列動手前一天,發生了兩起哈馬斯襲擊事件,一起發生在加沙北部,哈馬斯武裝人員朝一輛以軍坦克投擲炸藥,造成車內4名以軍士兵死亡;另一起在耶路撒冷,兩名卡桑旅成員槍擊造成6人死亡、12人受傷,被當場擊斃。哈馬斯以此釋放的「不會停止抵抗」信號給以方提供了行動理由。

以色列高層強調,這些被計劃清除的哈馬斯目標不僅對10月7日暴行負有直接責任,而且至今仍在指揮殺戮以色列人。以色列高層還聲稱,近兩年前,這些人「歡聚」在這次遭以軍襲擊的同一地點,「慶祝」10月7日恐襲成功,以色列對他們採取行動「完全合理」。

在以色列眼裏,哈馬斯在加沙的軍事基礎設施雖被摧毀,但其在多哈的政治領導人仍繼續發揮着關鍵職能,維持了哈馬斯的作戰能力,以最小的個人風險策劃了最大的暴力。欲打贏加沙之戰,就必須斬草除根,予以摧毀。

與也門、黎巴嫩等許多中東國家不一樣,卡塔爾被視為美國的「非北約主要盟國」,烏代德空軍基地更駐有1.1萬名美軍,是美軍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軍事基地。今年5月,特朗普訪問期間,卡塔爾還送其一架波音747-8大型客機作為「空軍一號」使用,並承諾未來十年向美國追加5000億美元的投資。

卡塔爾還是以哈之間的調解人,一直試圖通過外交手段緩和加沙局勢,防止戰爭外溢引爆地區衝突。考慮到剩餘人質,以色列一度十分倚重多哈的斡旋作用。何況,2012年,卡塔爾也是應美方要求讓哈馬斯在多哈設立辦事處的。受卡塔爾這樣一個至少表面上中立的國家保護哈馬斯高級成員的安全理應無大礙。誰能想到以色列會步伊朗後塵,在海灣富國對哈馬斯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

應該說,以哈衝突爆發後,哈馬斯領導人起初還算謹小慎微,但後來有所鬆懈,給以色列進行情報滲透提供了機會。以方承認,這次「烈焰之巔」行動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醞釀了數月之久。期間,以色列情報部門料一直在通過技術手段和人力情報監控哈馬斯高層的行蹤,捕捉戰機,玩一票大的。

7月29日,沙特、卡塔爾、埃及、約旦和土耳其等17個中東和歐洲國家共同簽署了由會議聯席主席國法國和沙特草擬的《紐約宣言》,要求哈馬斯結束加沙戰爭,向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移交武器並結束對加沙地帶的控制,以便「在實施兩國方案的基礎上,讓巴以衝突有一個公正、和平、持久的解決方案」。

雖然以色列反對「兩國方案」,但畢竟宣言首次譴責了哈馬斯,客觀上給以色列採取行動創造了政治空間。以色列的行動乾淨專業,展示了高超的情報協調和戰術執行水準,儘管關鍵目標僥倖逃脫,但還是起到了威懾作用。自此,哈馬斯要員更將擔心人身安全,惶惶不可終日。

此事過後,卡塔爾調解地位遭撼動。9月14日,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緊急峰會籌備會議在多哈舉行當天,卡塔爾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表態稱,將繼續斡旋工作,結束加沙地帶衝突。此前,他表示,正在重新評估卡塔爾作為加沙衝突調停者的角色,暗示可能會調整斡旋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特朗普口稱對以方行動感覺「非常糟糕」,批評這樣做「不會促進以色列或美國的目標」,還百般安撫到訪的卡塔爾領導人,保證這樣的事情不再重演,甚至指示美國代表在安理會罕見投下贊成票以譴責以色列,但同時又不忘強調,「消滅從加沙居民苦難中獲利的哈馬斯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

毫無疑問,以色列的公開目標是襲殺哈馬斯要員,但實際上卻暗示其已將軍事手段置於外交談判之上。特朗普的表態顯示,其骨子裏還是認可內塔尼亞胡只問結果、複雜事情簡單化的做派的。毋庸置疑,以色列這次行動對卡塔爾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和安全影響。譴責也好,抨擊也罷,不管如何回應,卡塔爾作為調停人的地位已被削弱。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中東和非洲研究高級研究員史蒂芬·庫克分析,「從多哈的角度來看,卡塔爾為釋放以色列人質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結果卻換來了對其國家的空襲。因此,埃及可能會取代卡塔爾,成為尋求停火的主要對話者。然而,這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以色列政府和哈馬斯領導層似乎都對達成協議不感興趣。」

看來,加沙停火之路不會平坦。當務之急是重啟談判,尋求妥協,平息戰火。「暴力換不來安全,武力打不出和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嶺略世界|卡塔爾調解人地位遭挑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