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17日公布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封面沿用綠色,代表活力及延續性,是次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圍繞「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提出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推動產業發展和革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香港多個國際中心地位等等,藍圖清晰、目標明確、措施有力。


9月17日,在立法會連續三小時宣讀施政報告後,特首馬不停蹄地出席記者會、電台節目、及立法會議員問答會,向關心香港發展的各界人士答疑解惑。今日(19日),距離公布施政報告已是第三日,連軸工作多日的特首,頂着3號風球,來到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接受專訪,親自闡述其未來300天的施政理念。這也是特首連續第四年在公布施政報告後來大文集團接受專訪。

施政報告要讓市民清晰掌握重點
不同於以往,今年的施政報告,處處透露特首的「小巧思」。細讀今次施政報告,能清晰看見,在編排上與以往略有不同,首次設置各類專章,共分十章,令讀者清晰明了。特首笑指「對此是有花心思,有很多深度思考」。他稱,施政報告形成專章,能令市民更易掌握報告重點,包括兩點「深度」,一點「終極」。「第一是北部都會區要加快發展,第二是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終極目標為發展民生,如果市民能記得這三點,我就很開心了。」
此外,今年施政報告對於人工智能部分着墨頗多,關鍵詞「AI」在今次的施政報告內合共出現70次,是本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亦是施政報告首次將「AI」擺在重要位置。特首笑稱自己在日常公務中也會使用AI,包括DeepSeek、HKGAI,多用於探討問題。「在制定施政報告時,因為要深入了解香港市場,包括本地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開支、刺激經濟方式等等,都需要靠人的分析。」

改革最終目的是要令市民生活得更好
翻閱特首上任以來的四份施政報告,可見改革穩步推進,特首在今日專訪中,亦多次強調「改革」二字。他稱上任以來,一直以結果為目標。「我上任初期,香港正經歷疫情,那時的改革只是起步階段,直到2024年施政報告,政府再次提出理念,告訴社會如何改革。今年提出『深化改革』,令社會有共識存在,大家便可以齊心令香港『升呢』。」
特首再三強調,施政報告的最終目的是令市民生活得更好,需要大家一起參與,「最重要是搞好民生」。
被問及是否有信心落實施政報告內容,李家超面帶笑容地說:「有信心!能寫在施政報告的內容,我都有信心落實。」他指,施政報告是一脈相連,貫徹2022年以來的部署,「從2022年起制定的KPI,大部分都能落實;若果不行,必須經過我的同意」。

每天只睡3小時的特首
採訪間隙,他鬆了鬆領帶,難得露出些許疲態。「這幾天確實只睡了三、四個小時。」但提到團隊,他眼神立刻亮起來:「各位司長、局長目標一致,團結向前。」

在與大公報總編輯于世俊、香港文匯報負責人黃曉敏對話期間,特首分別就今年施政報告中關於北部都會區、經濟、民生及改革等各方面政策做出詳細解說,短短1小時的採訪,結束之際,大家都意猶未盡。三萬多字的施政報告,立法會宣讀175分鐘,專訪解讀60分鐘,而真正重要的,是接下來的300天。這不僅是政府的工作,更需要市民參與。
特首離開時,風球仍在懸掛。攝影記者檢查最後一張照片,文字記者敲下發送鍵——從採訪結束到稿件發出,不過10分鐘。媒體的效率,某種意義上也是香港效率的縮影。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劉妍伶、周禹含報道)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