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種生活|叮叮噹噹40年 他把冷鐵敲成了會「說話」的非遺藝術品

【點新聞報道】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郭海博鐵板浮雕藝術館內,走廊兩側的鐵板浮雕作品以精勁的紋路和栩栩如生的神態,輕易攫住了來訪者的視線。從走廊深處傳來的「噹噹」敲擊聲此起彼伏,自然牽引着人的腳步向前探尋。推開工作室的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海博正專注地握着鏨子在1毫米厚的鐵板上反覆敲打。震耳的錘聲中,鐵板微微震顫,而他眼神堅毅,每一次落錘都果斷精準,幾十年鍛造技藝的熟稔在這一錘一鏨間盡顯。這位郭氏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用近四十年的光陰與滿腔熱愛,將冰冷堅硬的鐵板鍛造成了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精美畫卷。

「十一二歲那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我被基座上的浮雕震撼到了。」郭海博的目光掠過工作室牆上懸掛的作品,彷彿回到1974年的天安門廣場。彼時隨父親調動工作途經北京的少年,望着那些凝固歷史的石雕,在心底埋下成為雕塑家的種子。從幼時習畫到17歲轉向泥塑,這些藝術積累為他後來從事鐵板浮雕創作奠定了基礎。

與傳統金屬鏨刻不同,郭氏鐵板浮雕所使用的原料是1毫米厚的鐵板,由於它的延展性遠不及金銀銅,每一次錘鍛都既要發力又得精準,這讓雕刻工作更具挑戰性。「你看這幅作品起鼓處的肌理」郭海博拿起一件半成品,指尖劃過凹凸的紋路,「在白蠟木上鏨刻陰紋要穩,柳木上錘鍛起鼓要活,兩者交替使用才能更好地呈現肌理效果。」這種在木基上對鐵板進行冷鍛的技法,造就了郭氏鐵板浮雕的獨特風格。

工作室的工具架上,上百餘種鏨子和鎚頭整齊排列,見證着郭氏鐵板浮雕技藝的沉澱。郭海博介紹,完成一件作品需歷經16道工序,從設計稿樣、拓稿、勾鏨陰紋輪廓、錘鍛、校平,到除鏽、燒藍、拋磨、燒色、打蠟等,每一道工序都凝結着他無數次摸索的心血與經驗教訓的總結。作為金屬工藝的一種,郭氏鐵板浮雕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傳統金屬鏨刻多在金、銀、銅等有色金屬上進行,題材也多為吉祥圖案;而郭氏鐵板浮雕以鐵板為主要材質,題材涵蓋太行風情、西藏風情、人物等系列,更側重於人文敘事。郭海博從事鐵板浮雕及金屬鏨刻工作近40年,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製作技法。他與女兒郭墨涵將這些技法整理成一本技法書——《郭氏鐵板浮雕製作技法》,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為這門技藝的傳承留下了珍貴的文字記錄。

工作室的一面牆上,懸掛着郭海博的人生寄語:「知行合一」。「每次創作都離不開『知行合一』」,他解釋道,從太行山區採風積累素材,到在鐵板上反覆打磨細節,正是認知與實踐不斷交融的過程。面對前來學習的學生,他常說:「做手藝不能急功近利,沉下心把每一步做好,結果自然水到渠成。」談及創作心得,他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手藝裏藏着審美密碼,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工作室的燈光將郭海博的身影投射在鐵板上,與那些待完成的浮雕重疊成影。錘聲依舊,這聲音裏不僅藏着40年的堅守與熱愛,更成為這門非遺技藝走向世界的迴響。就像那塊被千萬次錘擊的鐵板,唯有經得住時光的鍛造,才能讓文化的印記愈發深刻。

記者:李瑩茵

拍攝:李瑩茵、部分素材由受訪者提供

剪輯:瑞尼、李瑩茵

相關閱讀:

100種生活|鉛筆芯上的方寸江湖 保定小夥裸眼微雕百態人生

100種生活|暖心「貓醫生」 用柔軟陪伴治愈青少年心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100種生活|叮叮噹噹40年 他把冷鐵敲成了會「說話」的非遺藝術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