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今天我們重點關注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7日)上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報告以綠色為封面顏色,主題是「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圍繞經濟和民生兩大主軸,提出一系列措施,為民生福祉發展經濟,讓市民過更好的生活。
北部都會區(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有龐大潛力。施政報告提到,會加快發展北都,成立由特首李家超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包括以試點形式推「分階段開發」模式、靈活批撥土地和以「按實補價」降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政府還將就加快北都發展訂立專屬法例。
AI(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政府會加大推動AI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實現「AI產業化、產業AI化」。政府將成立「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政府部門在確保安全、可控的情況下推動AI公務應用,如數據分析、文書工作和客戶服務等。政府亦將推動AI商務應用,如金管局與數碼港推出第二期AI沙盒計劃,金管局正建立AI模型評估方法,發展局將資助私營工程應用AI,律政司將檢視更廣泛應用AI所需的法律配套。
本地經濟發展方面,政府將持續支持中小企業,包括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兩年,並將「還息不還本」安排再度延長一年。政府還將減收非住宅用戶50%的水費及排污費,預計約26萬個非住宅用戶受惠。
政府同時打擊濫用外勞的情況,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由明日(18日)起,對侍應生和初級廚師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改為以申請職位計算。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
施政報告提出,將優化投資移民計劃,購買非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由1000萬元提升至1500萬元;購買住宅物業可算入額維持1000萬元,但可算入的住宅物業投資會放寬,成交價門檻由5000萬元下調至3000萬元。
教育方面,政府將放寬專上院校自資收生限制,由2026/27學年起,每所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的40%增至50%;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亦由100%增至120%。直資學校亦可申請上調非本地生人數。此外,教育局會加大打擊違規提供文憑試課程或「借殼辦學」的做法。
施政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蓋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9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範疇。解決房屋問題方面,將增加公營房屋供應,2026-27年度起的五年,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包括簡約公屋)將達18.9萬個單位。此外,居屋供應顯著增加,政府會將綠白表配額比例由40:60調升至50:50,協助更多公屋租戶變成業主;「白表居屋第二市場(白居二)計劃」再增1000個配額,總數達7000個,新增配額的其中一半會撥予40歲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請者。
鼓勵生育方面,由2026/27課稅年度起,在每名子女出生後首兩年,納稅人可就該名子女享有雙倍免稅額,即每年26萬元。措施適用於該課稅年度末所有未滿兩歲的子女。
交通出行方面,李家超表示,香港網約車監管問題存在超過11年,政府決心解決,會爭取在本屆立法會休會前通過規管網約車服務的法例,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旅遊發展方面,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有優勢成為亞洲遊艇樞紐,政府會優化遊艇產業配套,發展郵輪旅遊,放寬對訪港遊艇的要求。政府還將發展「盛事+旅遊」、「生態+旅遊」,推行特色地方主題深度遊等。
提升通關體驗方面,正在重建的新皇崗口岸和沙頭角口岸會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放寬經常訪港旅客使用e-道的登記條件,並於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設立全港首個「無感通關」試點,透過人面辨識科技完成過關手續。
歡迎每周一至周五和我們一起觀香港、看世界。更多新聞請關注點新聞網和點新聞APP,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