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施政報告教育措施務實有為 打造香港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點新聞報道】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在教育方面提出多項新舉措。包括放寬專上院校自資收生限制,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招攬更多國際教研人才和學生等。多名教育界人士及團體回應指,施政報告的教育措施務實有為,有助全面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建構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席雷添良表示,歡迎施政報告就進一步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提出多項相關措施,體現教育、科技及人才融合發展。教資會將與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緊密合作,全力推展各項相關措施。

施政報告宣布,各教資會資助大學授課課程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自2026/27學年起,將由現時相當於本地學生學額的40%進一步提升至50%。此外,將進一步放寬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超額收生的上限,由100%增至120%。雷添良指,兩項措施將有助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來港深造及進行學術研究,進而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同時增強香港的研究實力。頂尖人才的匯聚將助力香港的大學推動創新,並為國家發展和全球學術界作出更大貢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表示,今年施政報告的教育措施務實有為,除了繼續鞏固和深化各項政策外,亦有不少新舉措,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其中一個亮點是推動數字教育,政府將會制訂藍圖,並從課程規劃、教師培訓及資源等方面着手,提速提效,全力推進教育樞紐建設,吸引海外學生來港升學,進一步推動香港教育國際化。

此外,施政報告亦繼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其中提到「心繫家國」聯校國民教育活動恒常化和普及化,並在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中加入建國歷史體會行程。通過舉辦生動有趣的國民教育活動,相信能讓學生體驗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提升民族認同感。黃錦良歡迎政府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深化歷史教育;並期望當局持續加強相關教育,鼓勵跨學科協作,將國家地理和中華文化的元素融入相關學科。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點新聞記者麥鈞傑攝)

教育評議會提到,施政報告就如何厚植家國情懷,提出要設計新中國成立歷史體驗行程,這與該會倡議並已經有部分學校參與試行的「香港中華文化萬里行文化護照」計劃,即組織學生先參訪香港各博物館及展覽廳,再深入大灣區乃至各省市至歷史文化遊歷計劃,甚有對接之處。另外,施政報告提出要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科課程框架。教評會表示,現今高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學選考中史科,世界歷史更低,情況不理想,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應盡快先訂出課程架構,邁出重要第一步。

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黃友嘉表示,十分認同教育局進一步發揮本港專上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優勢的政策方向,包括研究「北都大學城」的發展模式及研究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的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香港的策略;繼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和設立「留學香港專班」,吸納更多國際教研人才和學生;推進應用科學大學和自資專上院校發展,深化與世界各地院校的交流協作,促進產學研人才交流和聯動發展等,全面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建構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此外,黃友嘉亦樂見政府積極關注師生身心健康,持續推廣《4Rs精神健康約章》,加強學校人員專業培訓,推出正向家長教育資源,並恒常化和優化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及早識別並支援有需要的學生。透過緊密家校合作和跨界別協作,促進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感、抗逆力和正向思維。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重要舉措將進一步鞏固香港在推動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與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港大作為科研創新的全球先驅,把尖端科研轉化為實質影響力,強化香港與國家在全球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張翔提到,施政報告提出提速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與港大持續強化其科研實力發展方向相得益彰。除現有的InnoHK實驗室外,港大是全港擁有最多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等學府。重要科研基建「Tech Landmark」第一期即將落成,將匯聚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材料、量子科學及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頂尖研究團隊。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提到,施政報告推出的一系列前瞻性政策措施,與中大的理念相契合,能為本地高等教育及科研界注入強大動力,尤其在推動創新科技及培育人才方面。作為本地及大灣區科研與教育的領航者,中大將以全球視野引領區域協作,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以及人工智能與航天科技的創新發展;促進產學研合作,並培育本地優秀人才。中大將繼續與政府及業界緊密合作,共同建構充滿活力的創新與人才生態圈,助力香港及大灣區成為全球創新與知識的核心基地。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對施政報告表示熱切歡迎,對其中的前瞻性規劃深感鼓舞。葉玉如指出,科大將秉持「教研為本、創新為用」的理念,全面配合施政報告的部署,支持國家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未來,科大將進一步加強跨學科合作,深化在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先進材料、新能源、大氣和海洋科學及航天科技等關鍵領域的研究,並與政府及社會各界協同完善創科產業鏈與高端人才庫,積極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助力香港創科實現新突破。

香港城市大學表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將在未來數年逐步增加非本地學生的本科收生名額,城大並將確保宿舍和教室等必要設施足以配合有關增長。城大校長梅彥昌指,投資高等教育就是投資香港及香港年輕人的未來。城大將繼續與世界各地一流學府和機構建立夥伴合作關係,積極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留學香港」,並推動創科發展,以保持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及吸引力。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表示,浸大十分支持政府推動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強化「留學香港」品牌的政策措施。在中醫藥發展方面,浸大作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服務契約承辦機構,正全力推進該院於今年12月分階段投入服務的籌備工作。浸大亦會密切留意年底前公布的《中醫藥發展藍圖》,積極配合以支持政府把香港發展成為中醫及中藥國際化橋頭堡的願景。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表示,嶺大對於本年度施政報告在支持教育界未來發展方面給予較大篇幅,表示歡迎。尤其嶺大鄰近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產學研生態圈,是本港八所資助大學中最為鄰近深圳灣口岸的大學。嶺大將會持續善用這一地理優勢,積極探索北部都會區的未來發展,聚焦培育跨學科及慎思明辨的博雅人才,並加強與大灣區內的產業、科研機構及社區建立夥伴合作關係,推動創科成果轉化落地。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表示,對於《施政報告》中提及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當中包括成立「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以促進大學城發展。都大支持有關措施,相信有助發揮香港的學術優勢,結合產業,促進本港及國家經濟發展。都大並期望「北都大學教育城」計劃,能撥出更多土地予自資大學發展,並可考慮由當局提供一些中央設施,讓不同院校可在教育城內產生協同效應。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表示,樂見政府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並希望在推行這些措施時,例如在撥款加強國際和內地宣傳及師生招攬方面,除公立大學外,自資大學都應同樣受惠。至於放寬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至50%,何順文認為應循序漸進,先仔細研究各院校的收生容量,做好相關配套和考慮其他對社會的影響,才適宜再放寬。在增建大學校外學生宿舍方面,他期望政府盡快撥地予自資大學,以解決宿舍短缺問題。

香港科學院表示,樂見施政報告中有關人才招攬和培訓方面的措施,包括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及推出「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支持本地資助院校吸引AI等方面的國際科研頂尖人物來港;而北部都會區將簡化法定程序,便捷跨境流動,包括人才流動、數據和生物樣本流等,有助香港進一步強化科研生態系統,吸引全球人才及高端製造業,期待能培育更多未來的創新者。

香港青年科學院院長岑浩璋則指,將非本地生的非資助學額提高至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的50%,這有助發揮本港大學的潛力,吸引更多國際本科生來港就讀,同時保障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青科院認為政府計劃推出的「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將有助不同背景的人才作交流,對於人才培訓、研究和產業化有幫助。港科院及青科院均期望政府把人文與社會科學納入香港的科技發展議程,培養下一代科學家與工程師具備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總幹事李曉迎表示,施政報告涉及教育政策與教育發展部分尤為亮眼,不僅政策接地氣,還及時回應了香港教育界的熱點議題,例如不法商家「借殼辦學」、DSE課程國際化、非本地生在港讀書難等問題,也對特區政府之前針對參加和使用DSE成績報考香港高校的政策做了進一步的跟進。施政報告勾勒出的教育國際化的宏偉藍圖讓人感到振奮:從高校非本地生限額提升至50%,到北都大學城建設,再到數字與AI教育,這些措施可以提升香港教育的全球競爭力,為未來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點新聞記者報道)

相關閱讀:

2025施政報告全文來了

(有片)速覽!施政報告重點梳理 十大要點一文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教育界:施政報告教育措施務實有為 打造香港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