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不少朋友發文感謝過去和現在的師長。相信在每個人的成長路上,老師都構成了至為重要的因素。所謂「良師」和「益友」,是一個社會人除家庭外最緊密的有益圈層。筆者從小生活在中學校園,接觸過眾多老師和學生,後來不管是讀書、深造還是工作的人生旅途中,筆者也遇到了諸多老師。懷着感恩的心,只要有機會,筆者都會盡量去看望印象最深和幫助最大的幾位老師。而家母作為一名優秀的中學老師,家中也經常賓客盈門,學生們無論年紀多大,即使天各一方,也始終惦記着她。教育情結使筆者後來入股了一家優秀的上市教育集團,並加入董事會促成公司價值被資本市場認同,也因此擴展了在教育界的朋友圈。那麼,什麼樣的老師會一直在學生心中呢?
首先必須是教學專業能力。教育三大範疇:智商、生理健康和情緒社會感,真正可以量化學習的還是系統的知識體系。掌握正確教學方法的老師確實可以讓學生們學得更多,學得更快。中學時,筆者遇到兩位英語老師,教學效果反差明顯,第一位上課基本平鋪直敘且不帶停頓,與同學們也幾乎無互動交流,大家題也做了單詞也背了,但成績卻感覺怎麼也提不上來。而接任的第二位老師上課則更融會貫通,常做總結歸類和對比,同學們亦觸類旁通,感覺背的東西記得住了,學習效率顯著提高,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飛躍,為後來考上好學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位恩師不是屬於社交型,過去沒有微信,有段時間失去聯繫,大家還時時念起。畢業多年後的聚會重逢,看見他依然精神矍鑠,同學們都很高興,自此建群時時問候。
作為歷史老師的孩子,筆者受益於母親親身教導的方法,培養出了宏大的歷史規律觀。在之後的投資生涯中,筆者將這種理念進一步深化為本質性思維,抓住投資的核心本質因素,把握市場運行關鍵規律,連續多年取得了較為亮麗的投資業績,摘取了業內視為「皇冠上的明珠」的頂級投資大獎。同樣受惠此方法,目前的學生不少也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崗位,這裏面有央企高管、福布斯富豪和駐外大使,他們回鄉時也都會去看望母親。
其次就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一個老師評估學生,最重要是學習成績,之後是性格和品德。個別老師會看學生個體之外的因素,如家庭背景和財富水平,所以不少人感覺現在的師生情沒有以前純粹,多了一些功利因素。其實類似情形在過去也存在,畢竟是人性使然,只不過一些老師會把這種功利或好惡體現在表面的交流態度和言行,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真正讓學生銘記的,是那種在其困難或低谷時期施以援手和關心的老師。
人成長歷程的神奇之處就在於連續性與變化性始終並存。因此,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好學生」,並不一定會自然成長為優秀人才。同理,一個校園中的頑皮孩子未來也並非一無是處,所以才有一句格言:「莫欺少年窮」。
卓越的老師,不會因學生成績的優秀、平庸或頑劣而區別對待。他們始終一視同仁,並對身處困境的學生施以援手,這份雪中送炭的關懷,更顯恩師情誼。筆者並非一路學業開掛的學霸,是到高中開竅後才開始熱愛學習,因而成績火箭上升。而初中時的數學老師並未嫌棄,總是耐心指導。之後的每年春節只要回鄉,筆者都會去拜年。身為央企高管的一位大哥念念不忘的,也是在他讀書時家境貧寒,母親親手為他縫衣服的事。
在注重信任的金融行業,不管是專業還是人品,口碑很重要。同樣,一個好的老師,也會在同學間留下好口碑,大家想起這個老師的時候,心中是一種敬佩、溫暖和感激。願所有的老師,都能夠不忘或回歸教育初心,不負光陰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而我們的社會也給予老師應有的尊重、地位和回報。匠心,師澤如金,以三寸之地,付之年華,築就桃李滿天下,感恩教師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