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1945年8月19日至8月26日,在日本已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大嶼山銀礦灣地區發生了一系列慘絕人寰的事件。日軍藉口搜索游擊隊,將約300名鄉民逮捕,當地的商舖、民居被洗劫。11名村民慘遭殺害,傷者不計其數,多間房屋被縱火焚毀。離島民政處在梅窩銀礦灣觀景台前豎立抗戰事跡紀念石碑,以紀念銀礦灣村民在事件中遭受濫捕及造成傷亡的事跡,藉此讓後人永懷先烈,銘記歷史。


抗日戰爭後期,隨着日本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日軍被迫採取守勢,加緊構築防禦工事。自1945年2月21日起,大約80名日軍被派駐大嶼山,目的是在銀礦灣至汲水門之間、大嶼山東北部的山嶽地帶,挖掘地道和防空洞,以抵禦盟軍可能的海空攻擊。
日軍的行動引起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的注意。當年5月7日,抗日游擊隊在牛牯塱附近的山嶺成功伏擊日軍,殺死1名日軍軍官和4名士兵。8月19日下午2時40分,日軍在涌口灘軍營與抗日游擊隊交火,雙方激戰接近一小時。日軍將游擊隊擊退,並展開進一步的報復行動。
日軍在涌口村、白銀鄉、大地塘、鹿地塘、田寮等地搜捕游擊隊。日軍行動時,白銀鄉村民樊福被迫逃往深山。日軍收隊離去後,樊福趕回家,發現臥床養病的妻子橫屍在離門約10英尺處,腹部有一個大黑痕,相信是被日軍重擊打死。
日軍前往白銀鄉途中,闖入米業殷商楊瑞生大宅「奕園」。大宅內一位名叫任有的女傭過度受驚,打算逃回自己的房間躲起來,日軍對她開槍射擊,使她頓時斃命。日軍還擊傷了楊瑞生只有5歲的女兒。女童右額慘遭槍傷,左胸亦受到傷害。
當時整個銀礦灣地區僅有500多名居民,但被日軍逮捕的就有接近300人。日軍隊長岸保夫指揮日軍對鄉民用刑。岸保夫以柴枝重擊當地長老曾壽、林福的頭顱和背部,但他們始終沒有供出游擊隊的下落。岸保夫命令士兵在沙灘上接近橫塘河處挖掘一個小坑,再將曾、林二人押至坑邊,將他們捆綁起來,蒙上雙眼。晚上7時左右,岸保夫手執軍刀,親自對曾壽和林福行刑。他們二人身首異處,屍首被草草推入坑中掩埋了事。曾壽和林福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斬首後,日軍開始審問銀礦灣鄉民,將所有被捕的男性村民全都縛起來,施用槌柄敲打、灌海水等刑罰,迫使他們承認自己是游擊隊的一分子。
8月20日,被拘留了一整個晚上的銀礦灣鄉民開始被陸續釋放,當中以長者、婦女和小孩為主。沒有被日軍釋放的人,主要是在事發時途經涌口村的外來鄉民,或居住於靠近山嶺地帶的鄉民。日軍認為他們特別可疑,覺得他們與游擊隊有關,不但沒有將他們釋放,還把他們綁在涌口灘游泳棚的柱子上,懸起來在烈日下曝曬。
8月21日晚上,日軍突然指控十數名鄉民中的蘇保華是游擊隊員,曾參與8月19日的戰鬥;又以梁東昌的茶樓「招待陌生人」為由,認定他與游擊隊有關連。結果,松本長三郎親自下令,由內田軍曹將蘇保華和梁東昌二人斬首。
8月22日,岸保夫率領20多名日軍前往牛牯塱村,尋找失蹤的兩名日本兵,並企圖抓捕該村村長和全數村民。村民紛紛跑上山躲避。日軍抵達牛牯塱村後,隨即抓到未能逃脫的村民林贊,將他拖到村中的空地毆打。毆打之後,士兵用槍瞄準林贊的右胸,一擊使他斃命。村民林令嬌的父親林權失去蹤影,生死未卜。兩天之後,牛牯塱村民接到其他銀礦灣鄉民通知,才知道林權已經伏屍於涌口灘上。日軍一口咬定林權是游擊隊成員,岸保夫在游泳棚前將其斬首。8月23日,岸保夫率領日軍第二次掃蕩牛牯塱村。由於日軍來勢洶洶,牛牯塱村民再一次避走山嶺,村內只剩下年邁老弱的村民。日軍進村後一無所獲,縱火焚毀村內20間房屋。8月26日,駐大嶼山日軍從梅窩撤退,餘下的被捕村民才重獲自由,「銀礦灣慘案」才告一段落。
(點新聞記者王麗萍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