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發快充鈉電池 充電僅需數分鐘

無負極鈉電池充電時鈉金屬沉積在鋁集流體上,放電時鈉回到正極。(嶺大圖片)

【點新聞報道】電動車及電子產品普及使用鋰電池,但其開採及銷毀過程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備受關注。嶺南大學跨學科研究學院的李亮亮副教授,聯同清華大學及北京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無負極鈉電池」,不僅解決了傳統鈉電池在快速充電時容易發生短路和壽命短的難題,更能在數分鐘內完成充電,同時保持高度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這項開創性研究成果已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發表。

李亮亮教授表示:「全球社會高度依賴電動車及電子產品,但由於鋰金屬資源主要集中於少數國家,成本上升等,其開採過程亦造成土地破壞及水資源污染。」相比之下,鈉電池以其豐富的資源和低成本成為理想替代品。他指出,鈉的價格僅為鋰的十分之一,且廣泛存在於海水中,能大幅降低電動車及能源儲存系統的成本,同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儘管鈉電池前景廣闊,但其商業化之路面臨一大障礙:鈉金屬本身質地較軟,在快速充電過程中,鈉離子沉積不均勻,容易形成針狀或樹枝狀的晶體,稱為「枝晶」。這些枝晶會刺穿電池內部結構,導致短路,甚至引發安全風險,並造成電池容量快速衰減。

由嶺南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影響鈉電池安全性的關鍵。他們發現,通過調整電池電解液中的鹽濃度,成功將鈉離子的沉積過程從「擴散控制」轉為「電荷轉移控制」,有效降低短路風險並延長電池壽命。

實驗顯示,這種電池承受高速充電的能力提升至大於20mAcm⁻²,在10C的快速充電下仍保持良好性能,並在數分鐘內完成充電,超越目前商用鋰電池普遍1C至2C 的充電速度;在500次循環充電後,仍保持超過七成電容量。

此外,該新型電池在完全放電時不含金屬鈉,使生產和運輸過程更加安全。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電池的穩定性,還為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研究團隊表示,「無負極鈉電池」有望應用於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儲能如風電、太陽能等,以至日常消費電子產品。

相關閱讀:

學多啲|嶺大發明「神奇塑膠」 29天可降解 用水就能「粘」起來!

嶺大擴建主校園大樓 打造數據科學及跨學科新基地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嶺大研發快充鈉電池 充電僅需數分鐘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