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9月7日晚間,因應強烈熱帶風暴「塔巴」的襲擊,天文台發出了年內第二個八號風球,小朋友們和職場人士多了一天線上工作學習的日子。今年以來,極端天氣明顯增加,除了此次和7月20日凌晨因應颱風「韋帕」發出的八號風球外,天文台更是在7月29日至8月14日的短短半個月內,發出了五次黑色暴雨警告。細看這五次黑色暴雨警告的發出時間,分別是7月29日上午9時10分,8月2日上午9時45分,8月4日晚上23時45分,8月5日凌晨5時40分,以及8月14日上午7時50分。天文台具有發布天氣警報的自主權,必要時會與政府協調溝通,從發布的時間(多數在晚間、凌晨或早晨)看,整體給市民留出了充分的準備時間,包括安排居家工作和學習,避免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停止。
互聯網時代,只要自驅力、自覺性和成就感足夠,線上工作不僅不會影響效率和成果,還可以節省出通勤的時間。但是教育,始終是線下的面對面效果好過線上,所以家長們對天文台的標準要求也更高。7月底至8月上中旬,黑色暴雨警告發放頻率較高,所幸學校多數處於暑假時段,未受明顯影響。根據香港教育局規定,不用到黑色暴雨警告時段,只要在上課前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學校就必須停課。如果精細活做得不到位,就會招致各種各樣的挑戰。譬如8月14日的黑色暴雨警告發布的時候,乃至提前發布的紅色暴雨警告時段有不少已開學的小朋友已經出門上學了,不得不緊急召回,已經到達學校的獲學校收納自習。而8月18日發布的紅色暴雨警告引致停課,但全天基本風平浪靜。在大家對天文台工作提出高標準要求同時,筆者想與讀者們一起了解下天文台的整個天氣監控系統、極端天氣警告的評定標準和發布流程。
天文台的整體天氣監測系統是個涵蓋地面、海洋、大氣、衛星層面數據收集、處理與整合的綜合性網絡。子系統之一是自動氣象站網絡,全港有40個類似氣象站,位於不同地形如市區、機場、離島和其他偏遠地區(如大帽山)等,測量風速、氣溫、氣壓、濕度和雨量等基本氣象要素,京士柏氣象站是其中較為着名的一個。多普勒天氣雷達也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港有兩個雷達站,分別位於大帽山和大老山,覆蓋範圍達256公里,可檢測雨區強度、移動方向和閃電活動。除此之外,天文台還接收中國氣象局FY-3衛星等全球衛星數據,包括雲圖、颱風路徑和大氣圖像。其他輔助系統還包括閃電定位網絡、海洋及航空專用系統、地震儀網絡、輻射監測站等。
數據收集的方法包括了地面觀測和遙感,如氣象站使用傳感器實時記錄數據,並每分鐘或每小時上傳到中央系統,再如雷達發射電磁波,反射信號轉換為雨量估計,以及衛星影像捕捉颱風結構等。至於海洋和全球數據的收集,包括與中央氣象台合作,部署漂流浮標,以及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分享全球觀測船數據。所收集的數據匯入中央計算系統,運用先進的模型(如SWIRLS短時強降雨預警系統等)進行即時分析和預報。
極端天氣警告主要是熱帶氣旋(即「颱風」)警告和暴雨警告。其中,八號風球標準是本港持續風速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或熱帶氣旋接近香港(通常100至200公里);九號風球標準是風速增加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而十號風球標準是風速持續達到上述速度,或颱風直接正面襲港。評定依據包括自動氣象站和多普勒雷達的風速測量、根據衛星影像、數值預報模型和歷史數據分析演算出的颱風路徑等。而紅色暴雨警告標準是每小時降雨量超過50毫米,可能導致嚴重積水或山泥傾瀉;黑色暴雨警告則是每小時降雨量超過70毫米,伴隨大範圍嚴重積水或災害。評定依據是全港雨量計量網絡和多普勒雷達的降雨估計、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地質風險評估,以及渠務署的實時水位數據。
而警告的發布流程是在數據收集和分析後,經過自動化觸發初步警告建議、人工審核、跨部門協調(包括與教育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等)直至正式發布多個環節。按內部運作標準,警告通常在天氣惡化前1至2小時發出,確保市民有充分準備時間。而熱帶氣旋警告可能提前數小時或數天由一號風球開始發出,之後逐步升級。只有了解清楚天文台的整個運作機制,公眾才會對他們的工作誤差多一些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