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8月21日至27日,「I See·I Know香港青年認知祖國」新疆參訪交流活動順利舉行。本次活動由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主辦、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組織30餘名來自香港金融、傳媒、教育等不同領域的青年代表,走進新疆多地,開展多維度調研。

7日的行程中,參訪團先後走進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等地,參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國際大巴扎等文化地標,感受當地風土人情,深入了解新疆歷史底蘊與多民族融合發展現狀。在新疆彩棉博物館,團員們認識了新疆棉花種植及發展史,看到棉花種植與採收的全面機械化,更覺西方國家對新疆棉的誣衊及制裁十分荒謬。

在吐魯番,代表團到訪世界海拔最低的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沙漠植物園,認識新疆在防沙治沙、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科研實踐;並參觀中國古代三大建築奇跡之一新疆坎兒井,了解令荒漠變成綠洲的奧秘。

活動還重點參訪了華電集團在新疆的多項清潔能源與民生項目,包括達坂城西山20萬千瓦光伏電站、雪湖風電場,以及喀什熱電聯產項目。此外,參訪團還走進華電援建的喀什市第二十小學,了解企業援建對改善當地教育條件的積極影響,並走訪阿克陶縣華電駐村工作點——賽克孜艾日克村與巴格拉村,與村民交流,直觀感受鄉村振興戰略下南疆農村發生的真實變化。

此次行程不僅讓香港青年深刻感知新疆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之美,更通過一系列實地調研,增強了對國家西部大開發以及綠色發展戰略的認知與認同。
「以往都是通過電視和YouTube這些平台看新疆的風景,這次親自來體驗,很多東西跟我之前的認知是可以對應上的。」中國太平保險(香港)辦公室高級主任鄧超峰表示,儘管在網上已經看過很多關於新疆的信息,包括這裏的可再生能源比較豐富等,但親身走進太陽能電場和風電場,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我覺得更加震撼,也更清楚它們具體是怎樣運作的。」

在坎兒井的參觀也讓鄧超峰印象深刻:「林則徐因虎門銷煙事件被流放到新疆,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是發現這邊大有可為,於是全力推動水利工程,帶領大家興建了坎兒井,帶動整個農業生產。」眼見為實,作為一名香港青年,鄧超峰說,這次新疆之旅增加了他對祖國的認同感,之後也想多來新疆幾次,去看看北疆的草原,感受遊牧民族的生活。

中國農業銀行香港分行財會部副總裁吳志恒分享,作為一名香港青年,小學時看過的一檔「西部大開發」電視節目,也讓他對新疆土地有了最初的嚮往。除了自然風光,這次參觀了中國華電的發電場,讓他感受到了中國企業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努力。「農行香港也在綠色金融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這次參訪給了我很多啟發,回去之後會進一步思考推動綠色產業領域的發展和合作。」

對年輕人來說,認識祖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來自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戰略合作關係辦公室的朱靖琳表示,透過親身走訪,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祖國的多元化與發展成就,對祖國的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也有更深層次的認知。她特別提到,參觀華電集團援建的喀什市第二十小學,見到學校規劃科學合理,設備完善,綠化面積廣闊,充分體現了企業對教育公平與社會責任的高度重視。這不僅改善了當地的教育條件,也為孩子們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在港大就讀言語治療專業一年級的于昭玥同學提到,之前在內地遊歷的機會雖多,但通常去離香港較近的地方。對自己而言,新疆非常遙遠和神秘,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她感謝這次交流機會讓香港青年能深入了解新疆的文化、飲食和發展:「新疆不再只是遠在天邊,而是可以真實觸碰的地方。」

新疆的風景與高樓林立的香港大不相同,火焰山和天山天池等美麗自然風光,讓于昭玥開拓了眼界:「看到壯麗的山河、高山、清澈的水流,還有路邊常見的戈壁,這些都讓我們感到特別美麗和驚奇。」

工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辦經理杜珊珊則對新疆的鄉村振興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這趟行程之前,如果我在超市裏面看到一袋乾果是新疆產的,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到訪賽克孜艾日克村和巴格拉村,改變了她的感受:「無論棉花、水果還是乾果,想要跨過天山、走出新疆,需要付出許多人和企業的努力。」
「經過這一趟行程,我對新疆的關鍵詞不再是大和美了。」杜珊珊說,「我覺得新疆是天賦異稟的、是創新科技的、是朝氣蓬勃的、是熱情好客的,也是未來可期的。」
(點新聞記者盧葦 新疆報道)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