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新疆行:從現代化校園到新鄉村 看見教育援疆與產業興村新篇章

「I See·I Know香港青年認知祖國」新疆參訪交流活動8月21日至27日舉行。(主辦方提供)

【點新聞報道】由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主辦、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I See·I Know香港青年認知祖國」新疆參訪交流活動8月21日至27日舉行。30位港青深入西北邊陲,實地參觀了解祖國基礎設施建設,切身感受當地發展成就。

參訪團參觀喀什市第二十小學。(主辦方提供)

8月25日,參訪團來到喀什,參觀了喀什市第二十小學。港青們一進入校園,就受到來自小朋友們的熱情歡迎。同學們用情感豐沛的朗誦和充滿活力的舞蹈,真摯地迎接從香港遠道而來的客人,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喀什市第二十小學教師紀玉杰向點新聞記者介紹,該校原名華電小學,成立於2021年8月,由中國華電集團援助1350萬元修建。學校佔地面積35000多平方米,目前有58個教學班,教師146人。

同學們用情感豐沛的朗誦和充滿活力的舞蹈,迎接從香港遠道而來的客人。(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第一年剛建的時候,大家還抱着觀望的態度,想先看看這個學校到底好不好,慢慢地學生就越來越多了。」喀什市第二十小學用四年時間贏得了口碑,紀玉杰透露,建校之初僅有837名學生,而現在學生人數已近3200人。在全市11所漢語教學學校中,該校穩定處於前五名之列。

為了紀念華電公司的大力援建,喀什市第二十小學的教學樓名字中都有個「華」字:兩棟教學樓分別起名為「韶華樓」、「育華樓」,圖書館起名「翰華樓」,體育館則叫作「華星館」。此外,學校還與華電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共建關係,現時有近百名華電員工子女在該校就讀。

參訪當日正是開學第一日,許多學生正在操場上跑步、跳繩,活力滿滿。據了解,該校每日固定安排兩節體育活動時間,要求學生必須參與鍛煉。參訪團成員、來自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戰略合作關係辦公室的朱靖琳認為,除了課業,學校還非常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令她感觸頗深。

中企協會副會長兼總裁于曉(右二)、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戰略合作關係辦公室朱靖琳(左二)與喀什市第二十小學校長(右一)交流。(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參訪團成員、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編輯楊紫東則提到,孩子們熱情洋溢的文藝表演尤其令她難忘。「他們朝氣蓬勃的笑臉、認真專注的神情,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座現代化校園的建成,也是中央企業支持新疆教育事業、呵護下一代成長的真實寫照。」楊紫東說。

除了援建學校,為下一代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華電積極履行央企責任,全面助力鄉村振興。8月26日,參訪團走進阿克陶縣加馬鐵熱克鄉賽克孜艾日克村和巴格拉村,了解在華電對口支援下,這裏的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華電駐賽克孜艾日克村工作隊領隊王箐介紹,華電在賽克孜艾日克村和巴格拉村各有一個駐村工作隊,每隊8人,開展幫扶任務,因地制宜推進地區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等。

參訪團走進阿克陶縣加馬鐵熱克鄉賽克孜艾日克村和巴格拉村,受到熱情歡迎。(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王箐向點新聞記者表示,賽克孜艾日克村有2380人,共558戶,2018年已脫貧,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防止返貧。「家裏有勞動力的,我們就幫助他解決就業問題;家裏地比較多的,我們就推廣高質量種植。」他提到,該村的奔小康情況越來越好,2025年人均收入達到25866.85元,同比增長12.97%。

華電駐賽克孜艾日克村工作隊領隊王箐介紹該村情況。(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賽克孜艾日克村有1.1萬畝地,在全鄉7個村和3個社區中種植面積是最大的。王箐表示,該村是一個「種業小鎮」,其他村莊的小麥售價約為每公斤2.42元,而賽克孜艾日克村所產的小麥,每公斤卻能賣到2.67元。這是因為該村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係,數名專家常駐村裏,專注研發與培育優質種子。該村所產出的小麥作為良種向外村銷售,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港青入鄉隨俗,頭戴維吾爾族花帽、手拿烤馕和羊肉串拍照。(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華電駐巴格拉村工作隊領隊徐國峰,今年6月主動申請來到該村常駐,在這之前,他已在華電新疆發電公司擔任了7年的鄉村振興辦主任。這次深入一線,讓他更能把國家政策與企業助農措施結合,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增收。「以前單純從政策層面去安排,但不知道是怎麼實踐的,這次過來駐村,感覺鄉村大有空間可開發,可以做很多事。」

華電駐巴格拉村工作隊領隊徐國峰(左一)長年從事鄉村振興工作。(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巴格拉村共2264人、540戶,2018年脫貧,如今人均收入可達23800元,每年都實現穩定增長。該村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徐國峰透露,下一步要幫助村民進行玉米和小麥的深加工及品牌化運作,找優秀企業合作,將這些優秀農產品推廣出去,「村裏人均只有三畝地,靠傳統種植收入有限,必須做好品牌化和多元化,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參訪團參觀巴格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參訪團參觀巴格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參訪中,港青們受到了村民的熱情款待,不僅欣賞了極富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還品嘗了來自中國華電集團定點幫扶縣(市)生產的葡萄乾、紅棗等產品。不少團員試食後讚不絕口,更即場下單購買,將這份「新疆味道」帶回香港與親朋好友分享。

港青試食後即場下單購買助農產品。(點新聞記者盧葦攝)

「從廠房建設、品牌打造,到產品推廣與採購,我們實現了全流程的幫扶支持。」華電新疆發電公司黨委副書記楊磊表示,這些農產品的年銷售額現時能達到2000多萬元,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為村民創造了就業崗位。他又指,目前這些農產品主要還是以中國華電集團內部採購為主,下一步要想辦法增加外銷金額,包括組織村民參加各類展銷會,以及計劃接入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832平台」,藉助其成熟的物流網絡,進一步拓寬市場。

(點新聞記者盧葦 新疆報道)

更多閱讀:

(有片)港青新疆行:深入戈壁風電光伏基地 見證祖國綠色能源發展成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港青新疆行:從現代化校園到新鄉村 看見教育援疆與產業興村新篇章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