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克制的鏡頭,克制不住的眼淚」。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內地電影《南京照相館》掀起觀影熱潮,這部講述南京大屠殺期間普通市民冒死保存日軍罪證的影片,讓那段被血與火鐫刻的民族記憶再次浮現於公眾視野。1937年,南京在日軍侵襲下深陷黑暗。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四年後的香港也經歷了類似的生靈塗炭——從1941年12月25日英軍投降的「黑色聖誕節」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香港經歷了長達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這段歷史充斥着血腥、飢餓與壓迫,而位於尖沙咀富麗堂皇的半島酒店,正是它的見證者。

半島酒店:從「遠東貴婦」到日軍總部
在香港日佔時期的歷史地圖上,半島酒店無疑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坐標之一。這座位於尖沙咀的豪華酒店,戰前被譽為「遠東貴婦」,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酒店之一,為上流社會的熱門社交場所。1941年12月12日,日軍佔領九龍半島,半島酒店升起日本國旗,成為日軍的臨時指揮部。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半島酒店336室簽署投降書,標誌香港正式淪陷。

半島酒店的定位轉變正是香港命運的縮影——從國際自由港淪為軍政統治下的佔領區。與南京大屠殺的集中性暴力不同,日軍在香港的暴行更多表現為制度性的壓迫與緩慢的窒息。
據歷史記載,日軍佔領香港後實施嚴格的軍事管制,強迫市民使用軍票,物價飛漲、糧食短缺,導致大部分居民三餐不繼,餓死者不計其數。此外,日本憲兵隊對市民濫施酷刑,用灌水、火燙、電刑及斬首等慘無人道的手段酷刑逼供,致使大量無辜平民慘死。

「歸鄉政策」:通往死亡的路
除了令人窒息的軍事管制之外,日軍還通過強迫「歸鄉」送數十萬香港市民走上死亡之路。佔領香港後不久,日軍便宣布實施「歸鄉政策」,目標是減少人口,以減輕糧食及其他物資短缺的壓力。政策初期,日軍以勸諭和利誘的方式促使居民離開,如向自願歸鄉者派發食米。但隨着1942年政策效果不彰,日軍開始採取強硬手段,派出憲兵在街上肆意拘捕平民,強行押解出境。

「歸鄉」之名下掩蓋的是赤裸裸的種族清洗。1943年底,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戰中節節敗退,香港的糧食供應更加緊張,日佔政府便出台新規,要求繼續留居的居民申請居民證,乞丐等無業者則一律被強制遣離。荒謬的是,政策推行時日軍仍時常在街頭隨意逮捕市民,「歸鄉政策」徹底演變成肆意拘捕、強制驅逐的暴行。
被驅逐者在返鄉途中遭遇家人離散、飢餓疾病等種種苦難,許多人因此喪命。部分民眾甚至被棄於荒島自生自滅,亦有許多人遭日軍殺害或推入海中溺斃。「歸鄉政策」終成「死亡之路」,這些慘劇揭示了「歸鄉政策」的本質——不是人道疏散,而是以最「經濟」的方式減少要吃飯的「無用人口」。

如果說南京大屠殺是瞬間的暴力爆發,那麼香港的苦難就是一場漫長的窒息。據統計,二戰期間大量香港人口死亡或逃亡離港,香港人口從戰前的約160萬銳減至1945年的約60萬,減幅超過60%,數字背後是無數家破人亡的慘烈事實。
被操縱的影像 被模糊的歷史記憶
《南京照相館》之所以引發強烈共鳴,在於它以「大歷史,小切口」的敘事方式,透過一間照相館和幾位普通市民的命運,折射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抗爭。電影中一個細節是,日軍強迫中國百姓拍攝所謂「親善照」,企圖通過「中日親善」的影像操縱國際輿論。這種扭曲歷史的手段,與日軍在香港的宣傳策略如出一轍。

佔領香港後,日軍控制媒體,強制刊登「大東亞共榮」的虛假報道。同時,日軍加緊文化清洗,停辦香港大部分學校,僅存的學校則被用來推行日化教育,強制學生學習日語。港九部分街道名稱亦被強制更改為日名,例如「皇后大道中」易名為「中明治通」,干諾道改名為「住吉通」,這些更名不僅是符號上的殖民替代,更是對文化與城市記憶的系統性抹除。
《南京照相館》自上映以來引發眾多觀眾對歷史的反思,而相比對南京大屠殺的廣泛討論,香港社會對日佔時期的記憶卻相對模糊。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尤為迫切。
歷史之殤 為何我們必須記住?
回顧歷史並非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記住,那些在至暗時刻也從未熄滅的抵抗微光。港人在抗戰中展現了不屈的抗爭精神,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抗日武裝力量,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展開游擊戰,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許多普通市民則以自己的方式抵抗,例如暗中傳遞情報、傳唱抗日歌曲等,這些行為匯聚成香港抗戰史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就如同《南京照相館》中市民冒死保存罪證一樣,展現了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韌性與尊嚴。

如今,半島酒店已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建築,華麗復古的外觀吸引無數遊客前來打卡。可惜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座漂亮建築曾見證香港最血腥的歲月,它身上的厚重歷史需要被更多人了解。與《南京照相館》中出現的中華門等地標一樣,半島酒店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之美,更在於它作為歷史見證者的沉默訴說。它向人們講述着香港的日佔歷史,它希望抗戰史中苦難又英勇的這一頁,被銘記與傳承。
從《南京照相館》的顯影液到半島酒店的玻璃磚瓦,歷史的載體就在那裏,等待人們去找尋、激活、傳承那些沉默着慟哭的歷史記憶。抗戰勝利已經80年之久,日方仍然在試圖美化侵略歷史,多少慰安婦直至離世也還沒有等來道歉。那麼這些歷史記憶就更應該被堅守、被傳承,只有將這些苦難的記憶講下去,才能讓它們成為捍衛真相的武器——要記住南京的超過30萬亡魂,也記住香港3年零8個月的黑暗,要緬懷戰場上的壯烈犧牲,也銘記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堅守與抵抗。唯有如此,歷史才能真正成為照亮未來的明燈。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