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抗戰勝利80周年|國博優先調配82件珍貴館藏來港 記者實錄6大重點展品

【點新聞報道】香港歷史博物館於今日(26日)舉行「萬眾一心,維護和平——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展覽」新聞界預展。展覽將於8月27日至12月15日向公眾開放。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何惠儀及館長(常設展覽及藏品)陳成漢出席介紹展覽內容。

此次展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策劃,全面闡述了1931年至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不僅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反映了香港在全民族抗戰中的貢獻,以及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戰略意義。展覽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講起,下啟中國14年抗戰,囊括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抗戰經歷。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楊帆(右)與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何惠儀(左)合影。(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何惠儀表示,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此次合作,能夠令展覽內容更加嚴謹,令抗戰歷史呈現得更加真實。她續指,「整個中華民族對抗外敵時,香港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援角色,展覽希望傳遞的意義是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貢獻和意義。」

楊帆介紹,為籌備此次展覽,國家博物館統籌調配館內多項資源,不僅將正在籌備中的「復興之路」陳列中的文物優先調撥使用,也協調了館內其他展覽中已展出或即將展出的重要文物,集中用於支持本次香港展覽。這一舉措顯著提升了展覽的權威性和內容的豐富性,進一步保證了展出的質量和層次。

陳成漢介紹展品時表示,很多展品都表達了愛國和萬眾一心的情懷,例如愛國將軍馮玉祥的墨寶,最後一句寫着「只有打日本人死視為國死,是重於泰山」,表達了社會上不同階層,即使是民國年間的軍閥,都懷有愛國心,希望為抗日出一分力。

展覽亮點包括匯聚大量珍貴文物、全方位展示抗戰歷史、重建歷史場景、提供多維展示及沉浸式體驗。展覽將展出183件抗戰文物,包括82件來自國家博物館的藏品,當中8件展品屬國家一級文物,其餘101件展品來自本地收藏家和文博單位、以及歷史博物館的藏品。

張學良給部下的手諭。(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張學良給部下的手諭

這份手諭寫於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護送蔣介石返回南京前夕,內容為對東北軍的穩定安排。手諭不僅見證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轉折點,更體現了張學良作為愛國將領的擔當與赤誠。

毛澤東《論持久戰》偽裝本。(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毛澤東《論持久戰》偽裝本

此版本封面偽裝為《文史通義》,實為毛澤東於1938年發表的重要著作《論持久戰》。該書科學分析了抗日戰爭的三階段發展,並指出「最後勝利屬於中國」。偽裝封面是敵佔區地下工作者為傳播真理而採取的保護措施。

飛虎隊員棉夾克。(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飛虎隊員棉夾克

這件美軍棉夾克肩部飾有飛虎隊標誌,是抗日戰爭時期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隊員的服裝。它象徵中美兩國協同抗擊侵略的歷史,見證兩國軍民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的深厚情誼。

朱德給友人的回信。(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朱德給友人的回信

1937年12月26日,八路軍總指揮朱德於行軍途中回覆同鄉友人信件,信中強調了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此信體現了朱德在抗戰期間積極推動國共合作、凝聚抗日共識的努力。

菲律賓華僑蔡甘泉的抗大畢業證章。(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菲律賓華僑蔡甘泉的抗大畢業證章

這枚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證章,為菲律賓華僑蔡甘泉所有,見證了華僑歸國參戰、支援祖國抗戰的愛國情懷。

《保衛中國同盟》兩周通訊。(點新聞記者周傾芫攝)

《保衛中國同盟》兩周通訊

《保衛中國同盟》是由宋慶齡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刊物,向國際社會與華僑報道中國抗戰實況。香港在抗戰期間扮演了國際援助通道與對話樞紐的角色,此通訊正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記錄。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

相關閱讀:

(有片)獲救中尉兒子攜父軍服觀抗戰展覽:「抗戰精神屬於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

參觀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型巡展 楊何蓓茵冀「新生代」珍惜和平以史為鑒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抗戰勝利80周年|國博優先調配82件珍貴館藏來港 記者實錄6大重點展品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