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獲救中尉兒子攜父軍服觀抗戰展覽:「抗戰精神屬於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

正在香港灣仔會展中心舉行的「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連日吸引大批市民入場參觀,反應熱烈。展覽透過珍貴歷史照片、文獻資料與口述訪談,全面呈現抗戰事跡,喚起觀眾對民族精神的共鳴。

昨日,一位特別的參觀者引起全場矚目──曾獲東江縱隊救助的美軍「飛虎隊」中尉唐納德·克爾的兒子戴維·克爾來到展覽現場,帶着父親當年的兩件軍服在展覽現場展示,還與當年救助過克爾的東江縱隊老戰士在會場相遇,暢敘情誼,場面溫馨感人。大家深深感到,抗戰精神屬於所有熱愛和平﹑追求正義的人們。

戴維·克爾帶着父親中尉唐納德·克爾當年的兩件軍服,現身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大型展覽。

上周六(23日),大公報記者與戴維一同登上獅子山,重走其父親當年獲救之路,在觀音山一處炭窰中,戴維將父親的故事娓娓道來,並分享他對東江縱隊抗戰事跡的欽佩之情。昨日(25日),戴維踏入這個展品內容豐富的大型展覽,用逾兩小時仔細觀看。戴維表示,展覽對抗戰過程的完整梳理,讓他了解到許多過去未曾聽聞的歷史細節。他說,把父親留下的衣物帶來,因為這不僅是一段家族記憶,更是中美合作的象徵。他認為,這種合作精神在當下更具有重要價值,未來更值得延續,「我們要確保這些精神能傳給下一代」。

在觀看展覽時,戴維在一張美軍戰機的歷史照片前駐足,久久凝視。他指着照片說,父親當年駕駛的正是P-40型戰鬥機,雖然型號不同,但正是他熟悉的那款。

克爾同時佩戴兩國空軍徽章

1944年2月,克爾中尉在執行任務時,戰機於香港上空被日軍擊落,他本人亦中彈受傷,被迫跳傘逃生。落地後,他幸得東江縱隊的小交通員李石相救。在敵軍嚴密的搜捕與包圍下,港九大隊冒着生命危險,輾轉掩護克爾,經歷重重艱險,最終將他安全送回廣西桂林的美軍基地。這段跨越國界的營救故事,至今仍是中美並肩抗戰的見證。戴維對這架戰機的性能與歷史瞭如指掌:「這些是更早期的P-40飛機,雖然在圖片上看得不明顯,但在機鼻上裝備了兩把槍,機翼上也有兩把,而我父親駕駛的新型P-40則裝備了六把槍。」

戴維沿途細細觀看展覽,在「女英八烈,光照千秋」的展板前停留良久。他說此前從未聽過這群女烈士的故事,讀到她們的事跡後深受觸動,感慨萬千。

來到介紹東江縱隊營救克爾的展板前,他拿出父親的兩件軍服,指着其中一件說,這正是父親當年逃亡時所穿的衣物,因此布料已顯得破舊磨損,但仍保留着歷史的痕跡。當他看到展板上的照片時,更驚訝地發現父親當年穿的正是這件衣服。他還展示了父親另一件軍服上的軍銜與勳章,說明父親在被營救期間正逢晉升,離基地時還是中尉,回到廣西時已成上尉。他說:「父親曾同時佩戴美國與中國空軍的徽章,並為能同時為兩國效力感到無比自豪,因為抗戰精神屬於……」

感謝東江縱隊冒險救助父親

談及此行的感受,戴維表示,能親臨獅子山現場令他非常開心。他此行一方面是為了感謝當年冒險救助父親的東江縱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紀念那段中美合作、並肩抗戰的歲月。他強調,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贏得這場戰爭,正因兩國攜手才最終取得勝利。這兩件軍服,正是這段合作精神的具體象徵。他希望,中美未來仍能繼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自2008年起,戴維已與不少東江縱隊後人及當年的老戰士建立聯繫。他坦言,隨着時間流逝,許多老戰士及其親屬相繼離世,這令他感到惋惜與不捨。

過去15年間,他與這些家庭建立了深厚情誼,如今更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他說,若要紀念這段歷史,就必須趁早,並想辦法把這份記憶與情感傳承給下一代。正因如此,本次巡迴展覽才更顯珍貴,因為這樣才能保存這段歷史,讓後人銘記。他表示,歷史一旦被遺忘,人們就可能重蹈覆轍。「我們的父輩教給我們很多重要的道理,關於合作、關於勝利,我們不能因為父輩那一代人漸漸老去,就把這些道理忘了。我們要確保這些精神能傳給下一代。」此次展覽活動在為期八天的主展結束後,將深入全港18區及部分大中小學校進行巡展,讓抗戰精神融入市民的生活場景和青少年的學習課堂。

花絮|凝聚歡欣與感慨的「!」

戴維的留言是「感謝你們銘記人民之間的合作,最終走向勝利。友誼長存!」

走到展覽的留言板前,戴維拿起筆,靜默良久,寫下了對戰爭與和平歲月的思考:

「Thank you for honoring cooperation among our people, leading to victory. Friends Forever! (感謝你們銘記人民之間的合作,最終走向勝利。友誼長存!)」

記者留意到,戴維在句子的最後重重地寫下了一個感嘆號!他說,看見《大公報》在1945年8月15日頭版那巨大的標題──「日本投降矣!」他感受到千萬種歡欣雀躍感慨的情緒都凝聚在那一個感嘆號之中。正如長者深邃的沉思,跨越歲月的長河,與千千萬中國朋友們產生共鳴,藉此獻上最由衷的祝賀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追憶當年|東縱「小鬼隊」湛叔 與故人之子歡聚

93歲的湛貴勝當時是東江縱隊「小鬼隊」隊員,曾參與協助轉移克爾中尉,昨日與克爾的兒子戴維一起觀展敘舊。

現年93歲,當時作為東江縱隊「小鬼隊」隊員之一的「湛叔」湛貴勝,是曾經參與過協助克爾中尉轉移的抗戰老人。湛叔昨日來到展覽現場,與克爾中尉的兒子戴維一起觀展敘舊,老人的臉上綻放燦爛的笑容。重見戴維,儘管其父親克爾當年獲救後只在其家中匆匆歇息過一晚,湛貴勝至今仍記憶深刻,難掩心中激動。老戰士與戴維一起參觀完展覽後表示,看到了許多很有歷史意義的圖片和物品,真實再現許多抗戰事跡,內容非常豐富。

曾讓克爾借宿 協助轉移

1944年2月11日,美陸軍第十四航空隊中尉唐納德·克爾駕駛的P40戰機被日軍擊落,身受重傷。2月19日,被港九大隊「小鬼交通員」李石救下的克爾開始在港九大隊隊員護送下向安全地區轉移。深夜,行至西貢大朗村借宿,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年僅12歲的湛貴勝,「大約晚上10點,游擊隊員突然敲門,隨後攙扶着一位白人飛行員走了進來。」湛叔回憶道。

「他在我家樓上,睡我的床,睡到清晨6點就走了。」人小膽大,湛貴勝對於收留克爾中尉的行為,沒有流露一絲可能要面對敵人搜查的恐懼,反而擺擺手,表示他家靠近山邊,「有什麼事情就可以立刻上山走。」彼時湛貴勝的母親一人帶兩個兒子生活,湛貴勝與弟弟都是東江縱隊「小鬼隊」的隊員,母親儘管擔心,卻從未阻止兄弟二人投身抗戰。80年後,在湛貴勝與戴維昨日重逢的會場中,團結一致、並肩作戰的抗戰精神依舊閃閃發亮。

特稿|歷史並不遙遠 共創光明未來

戴維出席了昨日東江縱隊老戰士及戰士後人舉行的座談會。

歷史並不遙遠,共創光明未來。8月25日下午,位於上水的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布置一新,大家熱切期待着遠方來客到訪。這一天,美軍「飛虎隊」中尉唐納德·克爾的兒子戴維·克爾來到這裏,與其他東江縱隊老戰士的後代齊聚一堂,共同回首他們父輩的抗戰歲月。

中美機師合作 當年征戰幾人回

1944年2月11日,克爾中尉在香港上空作戰時,不幸被日軍擊中,在觀音山半山腰迫降。他身受重傷,臉部、手腕和腿部皆被嚴重燒灼,生命岌岌可危。就在這生死一線之際,年僅14歲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交通員李石挺身而出,把克爾匿藏起來。

此次來到香港故地重遊,戴維十分興奮。他與多年未見的老友握手擁抱,不時觀察聯誼會中的與抗戰有關的工藝品或書籍。戴維表示,幼時便聽過父親講述在中國獲救的經歷,也一直希望幫助父親找到當時的救命恩人及他們的後代。直到2008年,他終於如願,在聯誼會的幫助下見到了當年營救父親的老游擊隊戰士,向他們深深致謝。

「很開心今天能和老朋友、新朋友們聚在一起。」他激動地說,二戰期間,我們的父母和祖輩冒了巨大風險,為勝利作出貢獻。正是因為他們並肩作戰,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廖韻琴、廖本立的父親廖譚清當時與克爾同在中美混合飛行大隊服役。他們回憶,當時中美機師都住在貨倉裏,睡在用木頭和帆布撐起的行軍床上。每天早上7點集合吃早餐,被叫到就去駕機出征。每次出八架飛機,回來只剩兩三架,大家就幫犧牲的戰友收拾行李。

「紀念抗戰就是為了世界和平」

紅色收藏家張羅壽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抗戰相關紀念品,包括1937至1945年期間介紹中國戰場的美國《生活》雜誌、抗戰時期的軍歌手抄本、戰勝時期的防毒面具等。「和平的渴望像陽光一樣溫暖、雨露一樣滋潤,我們紀念抗戰就是為了世界和平。」他說,收藏這些紀念品,正是為了傳承歷史,讓年輕人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長吳軍捷認為,在向年輕人講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可以借助最新科技,如復原歷史場景、利用AI與歷史人物對話等,讓年輕人看到戰爭的殘酷和不人道,明白「強大自身才能製止戰爭」的道理。

「我為大家準備了小禮物,以紀念我父親被中國人營救的那段歷史。」戴維打開背包,拿出了由他女兒製作的貼紙送給大家。貼紙中的照片攝於1944年3月18日,當時,克爾中尉坐上轎子,準備出發前往坪山。貼紙下方則寫有克爾當時在東江縱隊養傷的逗留時間─1944年2月11日至3月29日。「希望我們繼續合作,就像之前說的,告訴年輕人如何與他人合作。」

(來源:大公報)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獲救中尉兒子攜父軍服觀抗戰展覽:「抗戰精神屬於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