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城
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特朗普一面宣稱自己結束了全球多場戰爭,一面提議將國防部改回「戰爭部」,看似精神分裂、自相矛盾。
2025年8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宮會晤韓國總統李在明時宣布,他可能很快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他強調:「我們過去叫『戰爭部』的時候,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歷史……我們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贏了所有戰爭。」就在他宣揚更名計劃的同一天,他還與李在明討論朝鮮半島和平問題,李在明鼓勵特朗普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面,甚至在朝鮮建造「特朗普世界」。這種好戰與和平承諾的奇異結合,構成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獨特特徵。
特朗普對「戰爭部」名稱的執着並非一時興起。國防部前身確實是1789年建立的「戰爭部」,直至1947年被杜魯門總統重組,正式更名為國防部。此次更名背後反映了冷戰時期美國軍事戰略的演變——從單純備戰轉向綜合防禦。特朗普卻表達「防禦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也想要「進攻」,這種論調與其「美國優先」的民粹主義基調一致——強調力量、勝利和進攻性民族主義。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推動「戰爭部」更名的同時,特朗普正在全球範圍內宣揚自己作為「和平締造者」的形象。他聲稱自己已經結束了「六場戰爭」,後來又將數字提高到「七場」。這些「成就」包括以色列與伊朗、巴基斯坦與印度、盧旺達和民主剛果等多場衝突。特朗普的支持者甚至宣稱,諾貝爾和平獎「早就該頒給」這位「首席和平締造者」——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早期表示,他已提名特朗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而事實上,美媒早就披露了特朗普的謊言,戰爭仍在繼續,特朗普的「和平締造者」人設更多是表演而非實質。
特朗普的外交手法具有鮮明的交易特性。在泰國與柬埔寨的邊境衝突中,他威脅稱「只有結束邊境衝突,美國才會考慮與兩國達成貿易協議」。這種「以關稅換和平」的方式雖然短期內見效,但如果和平是外部壓力而非內部對話的結果,那麼它本質上就很脆弱。
特朗普為何同時擁抱「戰爭部」與「和平締造者」這兩個矛盾的角色?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韓立群指出,特朗普並不是以深層視角來理解戰爭與和平這一重大議題,而是在收益與成本、虛榮與麻煩之間做取捨。對特朗普而言,推動和平的「形式」往往比和平本身更重要——它需要展示板、簽字儀式、記者會和能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精美照片。
特朗普的「戰爭部」更名計劃與其自封的「和平締造者」形象,看似矛盾,實則都服務於同一個目標:鞏固強人形象和短期政治利益。這種交易式外交在短期內可能取得一些表面成果,但正如歷史所示,真正的和平需要耐心、信任建設和長期承諾,而非社交媒體聲明和簽字儀式。
2025年8月的白宮,一邊討論國防部更名,一邊談論朝鮮半島和平,美國政治勝似鬧劇,形式勝過實質,表演重於政策,個人榮譽高於國家利益。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