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舒城
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致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時拋出一個致命問題:「沃洛迪米爾(澤連斯基),你能打到莫斯科嗎?」澤連斯基回答「只要你給武器,我們就能」。然而就在六周前,特朗普剛向全球宣布「俄烏即將展開停火談判」,甚至暗示若達成和平協議,將允許俄羅斯「與美國進行大規模貿易」。這種從「和平締造者」到「縱深打擊鼓動者」的戲劇性轉變,揭示了美國對俄烏衝突的真實定位——一場服務霸權利益的代理人戰爭。
特朗普的俄烏政策始終在民粹表演與戰略投機間搖擺。競選時他宣稱「24小時結束戰爭」,上任後卻將衝突歸咎於「拜登的失敗」,自詡「善意調停者」。實則其行動加劇了混亂:今年5月與普京通話後高調宣布「停火在即」,轉頭卻拒絕參與歐盟對俄制裁;6月公開譴責普京「徹底瘋了」,卻縱容俄軍對基輔的轟炸持續升級。這種反覆無常的根源在於算計——所謂「50天最後通牒」,所謂威脅對俄徵收100%關稅。然而克里姆林宮的反應堪稱羞辱性冷淡:發言人佩斯科夫輕描淡寫說「俄羅斯不在乎」。特朗普的一貫表現已讓本該一言九鼎的總統發言成了世人眼中的一齣好戲。
美國對俄烏衝突的介入,早已超越地緣安全範疇,俄烏衝突似乎淪為美意識形態「聖戰」的工具。特朗普政府一面撤回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支持,暗示可能承認克里米亞屬俄;另一面卻將遠程武器輸烏,試圖消耗俄羅斯國力。這種矛盾凸顯其核心目標:既不希望俄獲勝,也不樂見烏速勝,而是追求持久消耗戰以削弱長期對手。正如普京所言,這場戰爭是「俄羅斯與西方關係的分水嶺」,本質是冷戰思維的延續——美國將北約東擴視為意識形態擴張,而俄羅斯視之為生存空間擠壓。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與次級制裁威脅,正是經濟霸權的武器化實踐:用美元特權脅迫他國服從美國戰略,哪怕引發全球通脹與供應鏈斷裂也在所不惜。
美國的戰略困境在於其無法擺脫零和博弈的基因。歷史早已證明,從越南到伊拉克,美國從未靠武力贏得持久和平;而今在俄烏焦土上,它正重蹈覆轍:既無力終結戰爭,又不願真心促和,只能任由霸權執念將世界拖入更深的深淵。若美國繼續將合作共贏視為軟弱,那麼「全球領導者」的桂冠,終將化為荊冠。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