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遙距醫療投訴涉未提供服務或退款 消委會提5大建議優化管治

【點新聞報道】自新冠疫情起,遙距診症逐漸成為趨勢。消委會今日(19日)發表有關遙距醫療服務的研究報告,指在2022年至2025年6月期間接獲的7宗遙距醫療服務有關的投訴中,最常見的原因是未有提供服務/退款,佔57.1%。消委會認為有需要將遙距醫療納入現有的醫療體系及完善監管框架,並提出5大建議。

建議一:加強對提供遙距醫療服務的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引

消委會表示,由於現時相關指引未有涵蓋所有服務提供者,個別服務提供者的職責和法律責任並不清晰;且隨着其他醫療專業更廣泛地應用遙距醫療,作為中期措施,相關專業醫療機構應制訂全面的指引,供相關專業人員遵循。

建議二:優化管治以涵蓋遙距醫療平台及通訊工具

調查顯示,消費者最常使用WhatsApp及Zoom進行遙距醫療,消費者和私家中西醫均擔心使用通訊工具時,診症過程可能被追蹤及監視。此外,19個被檢視的商家中,有8個透過訂立服務條款,回避因病人使用其服務而可能引致的損失或傷害所帶來的法律責任。為建立消費者對遙距醫療服務的信任,政府可考慮規管支援醫療專業人員的遙距醫療服務提供者,以及在進行遙距醫療時使用通訊工具和加密即時通訊工具(例如遙距會議工具)。現時,部分工具並非專為遙距醫療而設,未必適用於醫療用途。

建議三:提升遙距醫療的市場透明度

消委會的桌面研究及投訴個案分析顯示,遙距醫療收費及服務資訊普遍欠缺透明度,包括收費欠清晰、退款機制不明確及服務資訊混亂等。最常見的投訴原因是無法提供服務/退款(如未能成功連線中西醫進行遙距診症,難以聯絡平台客服),佔57.1%。作為短期措施,消委會建議業界主動公開與價格相關的資訊,並提高整個遙距醫療過程的透明度:

1.資訊提供:提供清晰的收費和操作資訊(例如服務條款、退款和藥物送遞安排、服務供應商認為不適合進行遙距醫療的狀況)。

2.員工培訓:制訂內部指引或提供培訓,以確保客戶服務員為病人提供必要和時的資訊和技術支援。

3.廣告:避免在廣告中作誇張陳述,以及未經病人同意的直接行銷。

4.身份認證:在診症前進行中西醫和病人的身份認證(例如通過「智方便」進行認證)。

建議四:提高遙距醫療服務的可用性

消費者及中西醫對使用遙距醫療服務的主要障礙類似,當中「未能進行身體檢查」為最大憂慮,其次為「對醫療事故或誤診有憂慮」。與其他常見門診服務不同,保險保障範圍是否涵蓋遙距醫療,取決於各保險公司醫療保險計劃的設計。保障範圍的不確定性,或會引起消費者在使用遙距醫療服務時產生財務憂慮。消委會建議採取雙管齊下的方式,以提高遙距醫療服務的可用性:

1.將遙距醫療服務與醫健通系統相結合。消委會指出,有中西醫憂慮因未能為病人進行身體檢查和缺乏其病歷資料,而影響其診斷的準確性,消委會鼓勵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專業人員和公眾積極參與醫健通系統,以互通健康紀錄。

2.將保險保障範圍擴展至更多遙距醫療服務。消委會認為,保險公司在設計醫療保險計劃時,應將遙距醫療服務納入考量。

建議五:教育和支援消費者安全使用遙距醫療服務

政府在促使大眾公平獲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而公眾教育是這項工作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業界亦要肩負責任,確保消費者獲得充分資訊和支援,以建立消費者對遙距醫療服務的信任。政府可向消費者提供防詐騙的資訊,此外,消費者可使用香港警務處推出的「防騙視伏器」及「防騙視伏APP」,在面對可疑網址、電話號碼、付款賬戶時評估欺詐風險及網絡安全。

相關閱讀:

市民對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支援方案認識少 工聯會倡政府多途徑擴大宣傳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57.1%遙距醫療投訴涉未提供服務或退款 消委會提5大建議優化管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