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煒
在市場的一片熱烈喧囂聲中,本專欄於上周首先明確指出了以業務導向為主的觀點,將穩定幣定義為只有支付功能的代幣是一種曲解,畢竟取得發幣權和獲許公開建立龐大的資金池對任何企業及相關業務主體都充滿了巨大的誘惑。但是這種定位的穩定幣在現實的金融環境中必然難以規避嚴格的監管,果不其然,在短短時間內便出現了多宗疑似利用穩定幣詐騙和非法集資的案件,導致監管層督促降低圍繞現有定義的穩定幣討論熱度,並嚴格限制相關發行牌照及發行人資格遴選。但是數字貨幣的探索之路不能停止,正確理解穩定幣有助於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指出穩定幣的源起和本源定義是法幣和數字貨幣之間的交易媒介,是一種交易貨幣而不是支付貨幣,部分不熟悉數字貨幣的讀者覺得抽象,難以理解。在強調「數字貨幣並未改變金融本質」的判斷下,大家還需認識到:貨幣(包括數字貨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有交換到資源才有價值。以上述認知為基礎舉個通俗的案例。譬如,大部分讀者應該都使用過旅遊軟件攜程,也多擁有攜程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攜程提供的資源如酒店住宿和車票等,因此實際是有價值的,一定程度上具備貨幣的功能。當假設這些積分以代幣的形式存在時,就是攜程發行的數字貨幣,唯一不同的是積分不能流通,而數字貨幣可以通過發行代幣的公鏈流通。從這個例子大家可以了解,具備支付功能的就是數字貨幣,而不是穩定幣。
前一段,盛傳各大電商金融平台如京東、螞蟻申請穩定幣牌照,便是在市場的曲解下將可以交換真實資源的數字貨幣當成了穩定幣。各平台的理想很豐滿,一方面可以吸納巨額的法幣建立資金池,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發行數字貨幣用於電商生態體系內的消費支付,加強買賣雙方對平台的粘性。但現實是這種發幣權相當於國家主體的發鈔權,而支付幣的過度使用必然擠佔法幣的使用空間,我們看到了監管機構後期的猶豫。因此,支付數字貨幣的最好形式還是法幣的數字化,雖然其中心化程度高,隱私和自由度受限,但卻是最符合現實條件的平衡。
上期我們提到數字貨幣的幾個較傳統金融貨幣的優點,包括新技術條件下的高效透明可驗證、去中間化去中介化,和弱監管。然而在支付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金融領域,國家主導的體系大概率是充分利用前兩個優點,在監管上是不會輕易放鬆的。美國的寬鬆政策導向更多是解決其短期國債滯銷的燃眉之急,一旦政策真的落地執行,短期內或對美元有增量需求,但中長期而言美元在支付領域的作用可能是逐漸弱化的。
至於標準意義的穩定幣,更多是用於融資領域的交易貨幣,基於銀行結算體系不支持,法幣無法直接購買數字貨幣,需要兌換為穩定幣購買以滿足7×24小時交易的要求,類似於有些遊樂園無法直接拿法幣進去遊玩,而需要先兌換為遊樂園代幣才可以參與到遊戲中。當一家發幣上鏈融資的企業隨着其基礎資產收益的提高,以穩定幣計量的企業幣價會上漲,賣出企業幣後所得的穩定幣可以兌換為法幣在現實生活中使用。
綜上所述,真正的穩定幣定義是一種交易貨幣而不是支付貨幣,為了不擠佔削弱法幣的使用空間,支付數字貨幣的最好形式是法幣的數字化,在充分利用新技術條件的優勢下,海外人民幣流通可以探索去中心化和弱監管。譬如,創建獨立的公鏈,併發行定額通縮型數字人民幣,鼓勵企業在此公鏈生態上發幣集資,而發行的穩定幣錨定海外人民幣,這樣以穩定幣計價的數字人民幣價格將不斷上行,並不斷增加應用場景,而對海外人民幣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如此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