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論道|正確理解穩定幣(一)

文/吳煒

去年底今年初,本欄目曾經發表了系列文章(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前瞻),系統闡述了彼時筆者對數字貨幣的觀點和認識。時隔半年,市場對數字貨幣的接受又進一步普及和深化,尤其是本港立法會5月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以及美國7月通過《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簡稱「天才」法案)、《數字資產市場清晰法案》和《反央行數字貨幣監控國家法案》後,各金融機構、學術界和投資界對穩定幣的討論更是掀起熱潮。不過有些認知筆者認為有誤解或曲解,經與幣圈資深人士驗證後,本期開始同大家一起揭開穩定幣的神秘面紗。

要討論穩定幣,首先對數字貨幣需要有個基礎性的認識,雖然幣圈的很多名稱充滿了專業味,但數字貨幣本身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屬性,就是撮合資金的供需。它只是在新的技術條件(尤其是區塊鏈技術)下,設計了一套新的遊戲規則,而這套遊戲規則又克服了傳統金融的一些缺點,譬如:低效,尤其是跨境支付通過SWIFT系統又耗時又貴;去中介化,過往數字貨幣理念中全球化背景下的「去中心化」目前看不現實,但去中介化(如融資可以避開投資銀行等)是切實可行的;去監管化,數字貨幣在源起時除了交易透明和不可篡改、觸達方便等優點外,有些灰色需求確實也和弱監管有關,有些幣圈亂象其實是歷史重演,華爾街早期缺乏監管年代也是野蠻生長。

明確了數字貨幣並沒有改變金融本質,就可以參照現有規則理解很多新的遊戲規則,譬如最近熱議的RWA(Real World Asset),實體資產代幣化本質上就是傳統金融的資產證券化,通過這種形式融資可以構成表外資產。而最新定義穩定幣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傳統資產管理的資金池。

穩定幣是由私營機構發行的有錨定物和抵押品的數字貨幣,底層技術包括了區塊鏈的分散式賬本,代幣價值不完全由市場和用戶決定,不會大範圍偏離錨定物,因此稱為穩定幣。而這個錨定物,目前全球大多數穩定幣是用美元或美元資產,尤其是短期美債,並以1∶1的比例建立儲備資產及進行兌換。穩定幣的功能初衷,是在法幣和數字貨幣間建立一種兌換媒介,以平滑一般數字貨幣以法幣計量的價格波動,譬如在數字貨幣交易所幣安,BTC(比特幣)/USDT(穩定幣的一種)交易佔了主導地位。

而目前市面上對穩定幣的定位,更多是當作支付手段,按照這種作用,穩定幣的存在必要性將大打折扣,因為以區塊鏈技術的法幣數字化即可解決。除了美國因為信用弱化,全球購買美債意願降低,需要通過創造新的工具穩定幣吸納資金支持美債發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必要性並沒有那麼強烈。當然,如果爭奪貨幣主導性則例外,因為穩定幣背後錨定的資產貨幣將相當程度影響該貨幣的國際地位。除開以上需求,如果穩定幣缺乏監管而濫發,必然嚴重擾亂國際金融秩序,試想原來世界各國只是以國家為單位發行貨幣,而未來是以公司為單位發行。貨幣過多不是國際金融的進步,而是倒退。我們千萬不能被大洋彼岸的思維牽着鼻子,而是要深刻理解數字貨幣的本質和前景,設計出一條真正有助人民幣國際化和數字貨幣發展的穩定幣之路。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山野論道|正確理解穩定幣(一)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